,亲贤远佞是核心。能否做到广开言路和严明赏罚,关键在于能否做到亲贤远佞,亲贤远佞的思想是贯穿全篇的。3.理清全文思路,指导背诵。师生一同梳理全文思路,多媒体显示本文词语提纲,内容如下:(1)形势危急大臣表现开张圣听(2)赏罚严明第一部分宫中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3、4)荐贤臣营中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5)提建议亲贤远佞(先汉兴隆,后汉倾颓)(6)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第二部分报先帝,忠陛下(7)展望雄图表示伐魏决心
4
f请命出师表决心第三部分(8)用贤臣兴德之言叮嘱陛下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第四部分(9)临表拜别学生根据思路提示,尝试背诵课文。4.教师播放《三国演义》中“出师表”片断,学生静观画面,静听诸葛亮自陈,感受诸葛亮的赤胆忠心和谆谆教诲之情。5.学生大声读背课文。六、布置作业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课时一、师生齐背课文二、精读课文,探究思考,突破难点读课文,探究思考,教师设计相关问题,诱生深思。多媒体显示:1.文章主要向后主进谏,开篇为什么从蜀国形势谈起既然益州“疲弊”,又为何要出师伐魏2.文章第5段为什么插入对往事的回忆,去掉这一段文字,好吗3.课文第6段叙写自己的生平21年的经历,好象是逸枝衍菖,对此你怎么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各组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关于第一个问题:表文开篇点明天下形势,“今天下三分”,尚不知鹿死谁手,复直言“益州疲弊”,自身条件很差,地少将寡,民穷地荒,进而大声疾呼:“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在凸显形势的情况下,垫以“侍卫之臣”“忠志之士”,他们不忘先帝遗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转危为安是有希望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三项治国主张。表文将是否广开言路、执法严明、亲贤远佞从关系国家存亡的角度来谈,从关系忠于先帝的高度来说,使人闻之惊心,思之动心。因此可以说,从蜀国形势谈起,这样的切入角度无疑是最佳的。第二问应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如下:诸葛亮在这篇表文的开头就提到“益州疲弊”,却又要出师伐魏,这看起来是相互矛
5
f盾的,其实不然。要弄清这一点,必须首先了解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和伐魏前的准备工作。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始终是联吴抗曹。他在初见刘备时就提出了两条进军路线:一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