ōu韦yí谏jià
猥wěi枉wǎ
g庶shù弩钝
údù
攘rǎ
g除诹zōu2通假字:裨补阙漏通“缺”,缺点;读作quē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读作yòu3多音字:以遗陛下wèi遗诏yí妄自菲薄bó性行xí
g行阵há
g塞忠谏之路sè长史zhǎ
g裨补bì臧否pī4.学生自读课文,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生1:诸葛亮劝说刘禅继承先帝遗志,振兴蜀国。生2:诸葛亮出师北伐之前对国内政务逐一安排,并表明自己的忠心。生3:诸葛亮陈述自己出师的理由,并立下军令状,以示决心。生4:全文着眼于“出师”二字,既向后主提出数条治国建议,又向刘禅陈述出师理由表达出师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译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翻译课文。2.以小组为单位,就难词难句讨论交流,力求通畅地翻译课文,教师巡视指导。3.教师分发文字资料,两人一份;帮助学生理解文句,积累文言知识。五、思读课文,理解文意思读课文,1.学生齐读课文。2.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理解文意。多媒体显示:(1)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用原句回答
3
f2诸葛亮是从哪几个方面提出建议的,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本文陈述的重点是什么3就国内政事的安排,诸葛亮提出了三条建议,这三条建议中哪一条是最主要的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明确:1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以下建议:①诚宜开张圣听;②昭平明之理③宫中之事,悉以咨之;④营中之事,悉以咨之;⑤亲贤臣,远小人;⑥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2这些建议可概括为两大方面:国内政事,北伐之举。从写作背景上看,“修明政治”是早就提出的治国策略,现在重新提出,目的在于为出师伐魏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北伐无后顾之忧。诸葛亮此次出师时,刘禅只有20岁,昏庸无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出师后国内政局不稳,前方必然会受到影响,可见讲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正是为了出师北伐。本文陈述的重点是对国内政事的安排。3就国内政事的安排,诸葛亮提出了3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这三条建议的核心是亲贤远佞。表文主要是向后主进言的,首揭“开张圣听”,以打开进言之路。在打开忠谏之路的前提下,谈执法“平明”,先总提后分述,扣紧“开张圣听”的精神。宫中之事,向郭攸之、费帏、董允这些志虑忠纯之士请教;府中之事,向向宠请教。最后提出亲贤远佞。三项建议,既独立成项,又相互关联,广开言路是前提,执法公平是关键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