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质量管理的结合,主张质量管理不仅要搞事后检验,而且应在生产过程中就对工艺加以监控,一旦发现废品生产的先兆时就应该进行分析改进,从而预防废品的产生。1931年休哈特出版了第一本质量管理科学专著《工业产品质量的经济控制》,其中介绍了运用数理统计原理进行这种预防的控制图工具。以后,他的同事在1929年发表了《抽样检查方法》,为质量管理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统计质量管理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统计质量管理也存在着缺陷,它过分强调质量控制的统计方法,使人们误认为质量管理就是统计方法,是统计专家的事。在计算机和数理统计软件应用不广泛的情况下,使许多人感到高不可攀、难度大。
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1950年以后,随着科学技术及工业生产的发展,对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人们运用“系统
工程”的概念,把质量问题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综合分析研究,实施全员、全过程、全企业的管理。60年代在管理理论上出现了“行为科学”学派,主张调动人的积极性,注意人在管理中的作用。随着市场竞争,尤其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各国企业都很重视“产品责任”和“质量保证”问题,加强内部质量管理,确保生产的产品使用安全、可靠。
在上述背景条件下,显然仅仅依赖质量检验和运用统计方法已难以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也不能满足社会进步要求。1961年,菲根堡姆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TQM)的概念。
所谓全面质量管理TQM,是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旨在通过上顾客和所有相关方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一种管理途径。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引进了美国的质量管理方法,并有所发展。最突出的是他们强调从总经理、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到工人,全体人员都参与质量管
精品word文档值得下载值得拥有
f精品word文档值得下载值得拥有
理。企业对全体职工分层次地进行质量管理知识的教育培训,广泛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并创造了一些通俗易懂、便于群众参与的管理方法,包括由他们归纳、整理的质量管理的七种质量工具(QC七大手法),使全面质量管理充实了大量新的内容。质量管理的手段也不再局限于数理统计,而是全面地运用各种管理技术和方法。
我国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我国的质量管理体系发展的比较晚,早前一直沿用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