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文学》12.(本题3分)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少年的“我”因为好奇,偷偷打开母亲的小木匣,母亲把“我”打了一顿,可见母亲教子之严。B.普通平凡的母亲一辈子没有秘密,她怕我们离婚,竟然把结婚证藏在小木匣中,体现母亲之爱。C.母亲的小木匣里究竟装着什么宝贝呢这一疑问贯穿全文,文章的最后揭示了谜底,凸显主题。D.文章采用倒叙和插叙的手法,叙述了母亲与小木匣之间的故事,情感真挚,读来让人唏嘘感动。
f13.文章中写妻说看到老王头和母亲逛街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
▲
▲
▲
14.文章以“母亲的小木匣”为题有什么妙处?(6分)
▲
▲
▲
▲
六、现代文阅读二论述类文本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生命的态度朱良志
①朱光潜先生在谈到审美态度时,曾以古松作比喻,说人们对待古松有三种态度:古松是什么样的松树,有多少年份了,这属于科学的态度;古松有什么样的用处,这是功利的态度;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古松,发现古松是一种美的形式,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这是审美的态度。在审美态度中,古松成了表现人情趣的意象或者形象。
②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以上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宇宙。我来看古松,在山林中,在清泉旁,在月光下,在薄雾里,古松一时间“活”了起来,古松成了一个瞬间形成的意义世界的组成部分,我的“发现”使古松和我、世界成了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
③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一种用“活”的态度“看”世界的方式,或许“看”还容易引起与外在的观察混淆,称为一个“活”的“呈现”世界的方式也许更合适。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
④这里的“态度”,又可以说是无态度,它的观照方式其实就是要去除态度。人总喜欢站在世界的对岸看世界,世界在我的对面,是被我感知的存在物、消费的客体、被我欣赏的对象。用这样的态度看世界时,人好像不在这世界中,成了世界的控制者、决定者。而“生命的态度”,则是由世界的对岸回到世界中。在这个世界中,一切都与我的生命相关。
⑤王维《辛夷坞》诗写道:“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在幽深的山林中,泉水淙淙流淌,溪涧边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