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很久。妻子从远方的来信,是客居异乡寂寞生活的慰藉,但已很久没有见到它的踪影了。在这寂寥的清秋之夜,得不到家人音书的空廓虚无之感变得如此强烈,为寂寞所咬啮的灵魂便自然而然地想从“归梦”中寻求慰藉。即使是短暂的梦中相聚,也总可稍慰相思。但“路迢归梦难成”(李煜《清平乐》),一觉醒来,竟是悠悠相别经年,魂魄未曾入梦。“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悠悠”二字,传神地表现出希望两皆落空时依然怅然若失的意态。次句写中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素秋,是秋天的代称。但它的暗示色彩却相当丰富。它使人联想起洁白清冷的秋霜、
f皎洁凄寒的秋月、明澈寒冽的秋水,联想起一切散发着萧瑟清寒气息
的秋天景物。对于一个寂处异乡、“远书归梦两悠悠”的客子来说,
这凄寒的“素秋”便不仅仅是引动愁绪的一种触媒,而且是对毫无慰
藉的心灵一种不堪忍受的重压。然而,诗人可以用来和它对“敌”的
却“只有空床”而已。三、四两句从室内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
苔”、“红树”。寂居异乡,平日很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更
显出寓所的冷寂。红树,则正是暮秋特有的景象。青苔、红树,色调
本来是比较明丽的,但由于是在夜间,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
下,色调便不免显得黯淡模糊。在满怀愁绪的诗人眼里,这“阶下青
苔与红树”似乎也在默默相对中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
意态。
(教师点拨,然后幻灯片展示)答: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
四句运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手法。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
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
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三)归纳总结答题步骤
(师生共同总结)
1、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
2、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是怎样用这种手法的
3、析效果分析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及旨意
三、课堂练习
(分四个小组完成,各组选一个学生上黑板写答案,教师巡视、订正
补充答案。)
f1、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问:这首诗是怎样表达诗人感情的?答:诗人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感情。(一)诗句开门见山,直叙登上高台后,感受到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孤独怆凉的意境(二)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