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杠杆,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生活中杠杆的观察,提炼出杠杆的模型(2)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能对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得出杠杆
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乐于探索生活现象;(2)通过实验探究,养成讨论、交流和互助合作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过程,【教学难点】
力臂概念的理解【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杠杆,钩码,剪刀,起子,核桃钳,天平【教学流程图】
f【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题引入教师展示核桃钳,剪刀的工作情况视频展示小孩玩跷跷板的画面。要求学
生寻找这些工具的共同点。(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认识杠杆学生展示自己的发现,提炼出杠杆的基本特点,形成杠杆的最简单模型。教师介绍杠杆中支点,动力,阻力的概念。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逐步认识到杠杆的一些基本特点,自行建构出杠杆的基本模型,这是科学方法中的模型法。实施过程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上进行提炼总结,让学生体会到了科学研究方法之模型法的使用过程。)
学生例举生活中的杠杆。(设计意图:学生对杠杆认识的内化过程。)三、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问题提出及猜想催生
要使跷跷板平衡需要满足什么条件?一边是小孩,一边是大人,跷跷板是否能平衡?水平及倾斜引出力臂的概念跷跷板平衡到底跟什么因素有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选用学生相对熟悉的跷跷板,是要引发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对杠杆平衡问题进行探讨,并破除他们认为只有两边力相等时杠杆才能平衡的错误前概念。在探究的过程中引出力臂的概念是为了避免把力臂的概念硬塞给学生,引导学生认识到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在杠杆的平衡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给出跷跷板水平和倾斜两种情况,是为了强调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但为了不干扰探究,在此处就不对力臂概念展开详细的学习,留待第二课时进行强化。)2、设计实验
学生设计实验思路,用简易杠杆代替跷跷板,讨论怎样进行实验,重点在于如何方便测出力臂。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抓住主要因素,简化实验的意识。)
f3进行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进行多次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次数
F1N
L1m
F2N
L2m
1
2
3
设计意图:多次实验力求实验效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