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音注》一书中虽有王磬序,但并非元兴文署刻本。这些都是有益的旁证。古籍版本的真伪前人有关于伪书之说,是指某一种书假托为古人著作不属版本鉴别的范围见中国古籍辨伪。当古籍作为商品买卖后,一些人为了牟利通过种种手段,或把原书时代提早,或以残本充作全本,以提高书的价值。明代就已出现冒称宋版的情况。在鉴别古籍版本时,应时时注意作伪现象。作伪常见的手法有两种:一是利用明清以来的影宋刻本或质量较好的刻本,去掉原书的序跋牌记,以充宋刻。如明嘉靖四年王延刻本《史记》,是照宋本翻刻的。书中多处有王氏刻书牌记多镌于某一卷之末。去掉牌记不易察觉常被充作宋刻。再
f如清康熙刻本《通志堂经解》中《经典释文》及某些宋人解经之作,也被人冒充宋本,高价出售。二是在原书上加工作伪,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手法:①剜改原书版面,补刻另一书名。②剜改原书牌记,充作早期刻本。③剜改原书的目录和卷次,或去掉目录,以残本充全本。④假作牌记。⑤染纸。
古籍版本鉴定之绪论(一)版本学与目录学版本学的历史,至少有二千多年了。它研究的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文化的发展、图籍著述的增多而日益丰富起来。那么,版本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呢?简而言之,它是各种图籍的抄本、批校本、稿本和印本等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细致地说,它是以印本的纸张、墨色、字体、刀法、藏章印记、款识题跋、刻印源流、行款版式、封面牌记、何者精善、古今真赝以及传抄情况等,作为研究对象的。为了对版本学的发展和“版本”一语的含义有一个比较正确的了解,这里先谈谈“版本”一语的来源。“版本”一语的来源。是在印本书出现以后产生的。在印本出现以前,只有“本”的说法,“本”的使用,是从西汉开始的。《北齐书》卷四十五中说:“既欲刊定,必籍众本”。樊逊所谓:“按汉中垒校尉刘向,受诏校书,……合中外书若干本,以先比较,然后杀青”可见“本”的使用,在刘向校书中秘已经开始了。证以李善注《文选。魏都赋》引《风俗通》云:刘向在《别录》中有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冤家相对,故曰雠也。而他所籍的众本,有所谓中书、外书、太常书、太史书、臣某书等本。于此可知,“本”即一书的不同写本。“本”的命名之意,是说“杀青治竹所书,改治已定,略无讹字,上素之时,即就竹简缮写,以其为书之原本,故名之曰:“本”,其后,竹简即费,人但就书卷互相传录,于是“本”之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