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对科学价值信仰做出的一次最深刻、最动人的告白。在此告白中韦伯明确了这样一个观点个体责任感和团体自尊感是学术繁荣和大学正常运作及其社会功能发挥作用的前提和条件。二、大学体制与韦伯的思想韦伯在《法兰克福报》上发表关于大学体制的辩论文章最初是因为涉及一件名叫贝恩哈德的事件这一事件触及到了当时德国大学体制的方方面面。引发了韦伯对德国官僚体制下的大学学术思想自由性的种种思考。事件起因是这样的1908年一位名叫贝恩哈德的学者之前此人曾在波森Pose
一所学院和格莱弗瓦斯德大学短期任教被普鲁士教育部大学事务部门负责人阿尔特霍夫擅自任命为柏林大学经济学正教授。这一任命并未与该大学的相关院系进行协商。根据在整个十九世纪已经建立起来的惯例大学教授的任命通常是由校方首先列出候选人名单呈送给政府中负责相关事宜的部长再由这位部长决定任命哪位候选人。毫不疑问这次人事任命事件引发了大学人事自主权与政府官僚行政体制之间的矛盾冲突融及到原有的大学主体机制乃至学术自由的原则基础。对那些向往学术生涯试图最终获得教授职位、教授资格的人来说理想倍受打击。因为在德国教授职位、资格的认定几乎一直是按照这样一个通常的惯例和程序即教授资格赋予有专著者该专著应包含作者在取得博士学位后最初几年的研究成果并且这一专著必须比博士学位论文有更大影响。此外候选
f人要向全体教师发表公开的演讲然后在名义上被正教授们审查。然后他才获准成为无薪大学教师编外讲师。在当时的德国编外讲师没有工资他的生计是依靠选修自己讲授课程的学生交纳的学费来维持的。同时他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自由选择要讲授的课程。与教授不同作为无薪大学教师的编外讲师不是政府公务员。由于没有相应的权利他也不承担公务员的义务。他的任命完全是大学内部事务这不在州政府的权限之内。如此我们可以想象到韦伯对贝恩哈德先生被教育部突然任命为正教授和其他人一样感到惊讶。韦伯感叹道“一旦这一规律被打破其结果将使得编外讲师的‘阳光和空气’受到威胁”。当然更让韦伯担忧是官僚制度的介入将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如果进一步深入考察韦伯的大学论思想我们不难发现韦伯自始至终是从学术研究的核心问题“学术自由”和“大学体制”的关系来论述的。这种倾向越是晚年越加明确他最后的演讲《以学术为志业》明确地表明他是从这种社会学视角来进行论述的。“以学术为志业”出自Wisse
schaftalsBe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