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地位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因而“激活”学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然而,在当前的技校语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认为技校生的基础知识差,理解能力差,让他们回答问题,不但答不上来,反而闹许多笑话,还不如自己一切包办,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课堂上只是一个纯粹的记录员。这样教学,学生的积极性不但提不高,还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认为语文越学越没味。有的同学干脆就不听课,教师布置作业就抄同学的,甚至不做作业,产生抵触情绪。那么,如何来提高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呢?我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1、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据专家研究分析,一个人成功与否,智力因素只起20%的作用,80%靠情商。可见,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对工作质量的影响何其之大。现代课堂教学不仅是有目的的共同活动,更是一种独特的社会人际交往方式。我们应该变传统教育的高压型为宽松型。“一二三,看谁坐得端,四五六,手背后”即将成为历史。很难相信一个正襟危坐、欲动不敢、欲言不能的人的思维能够活跃起来,更何况是这些好动的学生。我们固然不可能一下子抛开文化传统的积淀而奉行西方的开放式教学,学生可随意站立、走动,甚或可自由出入(更何况那也未必效果最佳),但我们的课堂气氛至少应该是在不屏弃严肃、庄重的同时多一些宽松与和谐。2、要把课堂的“舞台”让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是知识的“接收器”。素质教育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必须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知识的激活和内化,离不开主体的实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起主导作用,其主要功能在于启发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能力。
f如《项链》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的描写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分析人物形象在以往的教学中作为重点已多次指导学生作过训练,更何况分析人物就是提高对社会、对人的认识能力,而这种能力训练在学生日常的待人接物中时刻进行着,这也是人适应社会的一种基本能力。因而,在教学本课时,主要侧重于学生的活动,从中培养其分析理解能力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其间,学生分析、讨论,各抒已见,老师只对其回答做简单的评析与适度的指导。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多活动、多说话,这样才有利于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深中肯綮、有的放矢地“精讲”,才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扩展学生的能力。魏书生老师说他很“懒”,这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