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用一些华丽和复杂的字眼来讨论问题,或者是掩饰自己的无知。
在一个团队进行最初的磨合或者是一个会议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往往要花费三分之一的时间纠正这一现象。把一些复杂而不常用的经济学用语翻译过来。因为我们发现,管理和交流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往往就是沟通,把沟通进行简化,实际上只有两个能力要求:一是发言者的表达能力,二是倾听者的理解能力;在我们的理解能力都是相当的情况下,表达能力是一个关键,而最好的方法就是用最简单的方式进行表达,否则就是发言者的失败。事实上捷登发现,往往用最简单的方式或语言把事情表达清楚以后,解决方案也随之出现。
关于牺牲决策的议论
牺牲决策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在做思考和决策的时候都在不自觉地使用这种方式,专门把这种思维方式拿出来进行认识,有助于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和他人决策的深意。有助于我们做出更加理性的决策或者预测他人的行为。
所谓“牺牲决策”的基本定义是:人类在进行思考、行为和决策的时候,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往往自觉或不自觉选择牺牲一些其他方面的利益,维护更加自我的利益。这里首先隐含着一个所谓“机会成本”的
f概念。也可以说机会成本是牺牲决策的一种表述方式。
我们都知道,北京存在着所渭的“黑车市场”,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自行车销赃市场。同样地,在路过北京公主坟的时候,不断有人会上来问:“有旧手机卖吗”作为一个守法的普通市民,我们也曾经为自己自行车的被盗痛骂盗车贼,同时在购买手机的时候,我们也非常担心会买到翻修的旧手机。显然的,如果每一个人都不去购买黑车,每一个人都把自己的旧手机销毁,就不会存在这样一条完整的通路,然而,每一个个人都不自觉地运用了这样一个牺牲决策:即牺牲了大众的利益,而获取了自我的更多的利益。虽然从整个系统来看,效用降低了,由于非法利润的存在,整个系统的价值受到了损害,实际上也潜在地损害了我们每个人的利益。但是由于这种损害的不确定性和现实自我利益的驱动作用,使得我们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套用经济学家韩韶辉的说法就是:“经济学上的熵增加了。”
一个最典型的牺牲决策的例子是这样的:一个系统,假设里面有10个人,他们总体的利益是100,每人有10的利益值。如果有这么一个机会,让其中的个体A来进行决策,这个决策将让整个系统的利益减少10,就是每个人的自我利益减少1,但是同时A的利益增加2,那么一般来讲,A会同意这个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