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就是基于“终身教育”思潮和“教育社会”“学习化社会”设想之上的一种教、育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大教育观即“泛教育”观。教育不仅在时间上贯穿人生全程,在空间上也往往充注于人生所处各种场所,最终目标是为了维持或改善生存处境,提高生活质量。12、教育的历史形态:(1)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划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非形式化教育是指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
f没有稳定的教育内容、活动场所和设施。形式化教育主要指定型的实体化教育,是学生在有组织的教育机构中所接受的教育,包括古代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机构。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即具有类型和层次结构的,按年龄或知识、能力分级的教育制度。制度化教育指向的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系统。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非制度化教育思潮,并不是对制度化教育的全盘否定,而是针对制度化教育的弊端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想。库姆斯对非正规教育概念的陈述,伊里奇所主张的非学校化观念,都是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他们认为:“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2)依据实施教育的机构划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特点:启蒙性、随机性和经验性、个别性社会教育是指除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外的一切社会文化机构或团体对社会成员进行的教育。社会教育的特点:对象的全民性、地点的广泛性、内容的实用性、时间的终身性、形式的开放性(3)依据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划分: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可以将社会分为三大类型:一是以极其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为标志的原始社会,人们主要用石器或利用天然工具。二是以手工工具为标志的物质生产力社会,包括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三是以机器大工业生产为标志的现代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13、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1)原始的教育形态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2、教育具有原始性3、教育具有同一性。具体表现在内容的同一、对象的同一、目的的同一(2)古代社会的学校教育形态教育作为独立的社会活动的形成期,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学校的出现。学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为什么会出现学校呢?1、生产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