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艺术领域的民族主义潮流。歌剧中也出现了许多反映强烈爱国和民族情感的题材。威尔第正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其成功之作有《纳布科》、《欧那尼》等作品,表现出威尔第对意大利传统的继承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洲进入了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代。思想领域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的唯心主义理论和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各种政治思潮也不断涌现,如“自然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真实主义”等。欧洲的音乐艺术出现了新的特征和流派。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虽然1870年意大利也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但资产阶级革命并不彻底,意大利陷入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的困境,出现了同情贫苦农民和城市平民悲惨遭遇的作家。他们以描写社会底层小人物为主,以接近自然主义的写作手法,表达环境与情感的“真实”。这种文学上的真实主义思潮,带来了歌剧史上一次深刻的变革,产生了真实主义歌剧。马斯卡尼创作的独幕歌剧《乡村骑士》是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正式诞生的标志,奠定了真实主义歌剧的创作基础。烈昂卡瓦洛创作的两幕歌剧《丑角》是真实主义歌剧的又一代表作。普契尼的歌剧创作从真实主义起步,其作品与真实主义紧密相连,超越了真实主义歌剧。
二
17、18世纪德国饱受“三十年战争”之苦,政治分裂、经济落后,使得德国歌剧处于停滞状态。战争带来的贫穷挫伤了德国的民族自尊心,大小诸侯投靠欧洲列强,民族意识泯灭,审美趣味盲目趋从法国和意大利,法国、意大利式的宫廷音乐充斥贵族府邸。在极度动荡不安的生活中,宗教是人们精神的重要寄托,宗教也成为这一时期德国音乐茁壮成长的沃土。马丁路德的新教音乐传统和音乐教育体制焕发着活力。
17世纪德国重要的作曲家许茨将歌剧带入德国,这一时期的德奥歌剧一直受到意大利歌剧的强烈影响。吕利就是吸取加布利埃利和蒙特威尔第的意大利传统,把熟练的复调技法与德国人深刻的思想和强烈的情感结合起来,为德国音乐开拓了道路。1644年,管风琴家斯塔登创作的《西勒维希》是现存的德国歌剧,被称为一部用意大利的手法写的德国歌唱剧。
18世纪,在法国声势浩大的“喜歌剧之争”以后,启蒙运动思想家提倡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呼声已经深入人心。由于18世纪的意大利正歌剧过份注重美声、炫技性而无视戏剧性的倾向,使它与启蒙主义提倡的“自然”原则格格不入。一些艺术家思考对正歌剧进行改革。其中一位有成就的作曲家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