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环节。
我国一些学者将可持续发展中教育的指标具体化为压力指标、状态指标、响应指标三类。压力指标主要表现为就学人口比例、小学入学率、中学入学率、大学入学率、文盲比例;状态指标主要表现为适龄儿童的人学率、男女入学比例差异;响应指标主要表现为用于教育的开支占GDP的比例(张坤民,1997年)。就此来看,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教育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这也是为可持续发展理论所认同的。近年来,“教育、公众意识和培训”多次成为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中的几个主要论题之一。国际社会一致认为,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支柱,是支持其他领域,例如科学、技术、立法和生产领域取得进步的关键。
《21世纪议程》这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文件,有两个词语出现的次数最多,一是可持续性,二是教育。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可以培养人民评估和处理他们所关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善待环境的道德观以及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公众有效参与的技术与行为也是必不可少的。
《关心地球:可持续生活的一个策略(Cari
gfortheEarth:aStrategyforSustai
ableLivi
g)》,提出了可持续社会的9条基本原则,其中有两条原则与教育密切相关:改进生活质量;转变个人态度和行为方式。作者认为,要提高生活质量,优先需要考虑的就是要使个人接受能够认识到自身潜能的教育,掌握能够贡献于社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等,在本世纪末,世界各国至少要达到这样的目标:①为所有儿童普遍提供初等学校教育;②确保中等学校的人学率达到
5
f较高水平;③降低成人文盲比例。同时,为了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人们必须检视他们的价值并改变他们的行为,使得个人的价值与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相容。因此,必须要借助于正规和非正规教育来传播有关信息,使得可持续社会所需要的政策和行为得到理解和阐释。
总的说来,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产生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具体时间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它既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手段。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等重要文件,并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与《生物多样性公约》。这些文件充分体现了当今社会可持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