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当代中国城镇化发展问题与对策
作者:叶春涛来源:《中外企业家》2014年第10期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800103
一、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镇发展整体水平低,进程缓慢
就我国整体而言,城镇化水平远落后于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从统计数据来看,2012年我国GDP中来自二三产业的比例(非农业水平)已达到88,城镇化水平按市镇非农业人口的口径计算只有12,人口的城镇化远远落后于经济的非农化。由此可见在我国工业化中期经济高速发展的带动下,城镇化发展必须进入国际公认的加速发展时期,即从391发展到70,以此来带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才能符合国际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城镇发展地区差异大,空间布局不合理
在我国的农村城镇发展进程中,城镇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地区性差异,东南沿海地区相对密集、西北地区相对稀疏是城镇空间分布的特点。总体来看,呈东高西低的发展态势,即东部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则介于两者之间。从城镇化发展水平来看,全国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641,其中东部地区为2768,中部地区为2493,西部地区为2045,东部与西部地区之间相差723个百分点。到2012年,全国平均城市化水平为302,东部地区为35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6个百分点;中部地带为271,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而西部地区仅为21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同时,各省、各地区之间的城镇化水平差异也很大。由于我国农村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分布密度差异也较大,所以各地的城镇化发展水平也有所差异。一般来讲,农村工业化水平高的地区,劳动力非农化水平也高,农村的城镇化水平也就相应较高。在我国现阶段,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城镇化进程快、水平高,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等城镇密集地区,城镇化发展进入加速阶段,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城镇化进程还很缓慢。
(三)城镇建设过于分散,缺乏规模效应
发展小城镇的基本初衷在于,发挥其聚集人口、产业、人才、资金、信息的功能,通过城镇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促进农业生产率的逐步提高。城镇的兴起和发展是有其自身规律的,所谓“市随路旺,城随市兴”,一定发达程度的商品生产规模、供求集散规模、人口规模等等是城镇存在与发展的客观条件,市场的规模和功能决定了城镇的规模和功能。城镇建设初期基本上还是由农民和基层社区自发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