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中叶依恋的研究发展成为西方儿童社会化过程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这一时期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玛丽艾因斯沃斯MaryAi
sworth她和她的同事首创了“陌生情境”法把婴儿的依恋类型划分为A、B、C三种焦虑回避型不安全依恋、安全型依恋、焦虑反抗型不安全依恋。后来梅因Mai
和所罗门Solomo
在1990年提出了混乱型不安全依恋也称作D型依恋把婴儿的依恋类型划分扩展为4种使依恋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依恋理论的研究大多局限在儿童研究领域。直到1987年黑曾Haza
和谢弗Shaver发表了一篇题为《浪漫的爱可以看成是依恋过程》的论文标志着对成人依恋研究的开始。自从他们的文章发表后在学术界产生巨大的影响大量的相关研究相继涌现证实了早期的依恋经历会对成年以后的人格和心理状态产生影响。此后以成人为对象的依恋研究主要涉及成人依恋的类型研究、成人依恋的评估以及成人依恋类型与亲密关系之间的联系等方面。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依恋研究向纵深方向进一步发展主要取得了三方面的突破性进展“一是从认知、人格、神经生理等方面深入考察依恋的心理机制二是对依恋类型的分布进行了跨文化的研究三是依恋在精神病理学领域也取得了颇具意义的成果。”另外国外根据目前这些研究成果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干预和指导计划比如为低收入家庭中的母亲提供免费教育课程采取措施来避免在家庭教育中对儿童进行“过渡控制”和虐待等等。
相对于国外丰富的研究成果而言我国在依恋研究领域却是刚刚起步。学者的研究多以一系列有关国外对依恋的研究进展的述评形式出现这些述评涉及依恋的各个方面例如不同派别的依恋理论、依恋类型研究、研究方法、青少年依恋研究、跨文化依恋研究等等。最早见诸于刊物的研究成果是李菲茗和傅根耀于2001年修订过AAQ31成人依恋问卷该量表是AAI成人依恋访谈的自
f陈式量表得到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此外2004年周春燕在《成人依恋表征和婚恋依恋》中介绍了依恋表征和婚恋依恋的理论背景、测量方法及主要成果。还有古玉在《恋人依恋型的交互作用初探》中对恋人依恋类型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初探。2006年姜凌云在《依恋理论的人际关系说及其实用意义》中首次提出了“依恋的人际关系学说”他使用质性研究法阐述了早期的依恋质量对个体一生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主要包括同伴关系、成人人际交往和婚恋关系三个方面对人际关系受依恋关系、内部工作模式影响的机制做了有益的探讨。
可见随着依恋研究技术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