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作用而是强调一些认知能力如观察力、辨别力、记忆力等对依恋发展的影响。认知理论学者认为婴儿必须具备两种基本能力才能形成依恋一是必须能将熟悉人与陌生人加以区分若缺乏这种能力婴儿既不会发展对特定对象的依恋也不会产生怯生心理二是必须具备认知客体永久性的能力也就是说当母亲或其照料者从视野中消失或通过其他感官不能察觉时婴儿仍然认为母亲或其照料者是存在的因为人们很难和一个一旦从视野中消失就不存在的人形成稳定的关系。因此婴儿只有具备以上两种基本能力才能与母亲或亲密的照顾者形成早期稳定的依恋关系。
4、习性学的依恋理论
习性学者从进化论角度提出的依恋理论观点具有很大的影响。鲍尔比在解释母婴依恋形成的机制时假设人类进化过程中使婴儿产生了一种先天的倾向即婴儿具有在无力照顾自己时发出信号哭、笑等以吸引成人接近从而满足自己各种需要的倾向同时成人也具有对这些信号做出适当反应的倾向这两种倾向相互作用就形成了依恋。显然习性学者认为依恋是人类长期进化的结果是婴儿与他们的照顾者一般指父母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了彼此相互喜爱和建立亲密依恋的本能反应。习性学依恋理论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采用“内部工作模式”的概念来解释依恋的内在作用机制。鲍尔比指出儿童能够在与他人交往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内部工作模式”其实质是儿童对自我、重要他人以及人际关系的一种稳定认知这种“内部工作模式”主要以无意识方式运行并且一旦建立起来就倾向于永久它决定着儿童成年后的人际交往以及对他人的信任感和对周围环境的认同感与安全感。
四、理论演变
国外学术界关于依恋理论的研究非常丰富。最早关注依恋的研究者可追溯到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Freud他强调母亲是儿童“独一无二的、无可替代的、坚实构筑的、一生中最初也是最强烈的情爱对象儿童对母亲的依恋关系会成为日后各种情爱关系的原型。”而后英国精神病学家约翰鲍尔比在《依恋》、《分离焦虑和愤怒》、《失落、悲伤与抑郁症》等著作和文章中正式提
f出了依恋的概念并采用“内部工作模式”的概念来解释依恋的内在作用机制Bowlby196919731980。鲍尔比把依恋解释为一个终生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说婴儿与其照顾者一般指父母所形成的情感联结会在其整个童年期继续维持这种依恋联结直至其成人期发展起其它依恋关系比如说朋友之间的依恋关系、恋人之间的依恋关系等。这个习性学派的依恋理论成为后来者研究依恋的理论构架。从上世纪70年代中叶至80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