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合作,设计研制了海派风情、梦回红楼系列限量版乐器,产品投放市场后反应良好。此外,车间的机械设备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从建厂初期企业工匠自己改良的二胡琴梗铣型机、琵琶铣坯机等到如今引进的数控雕刻机、半自动弯弓机等,提高了工艺精准度及产品产量与质量。制作工匠们将节省出的时间与精力更多地放在了琢磨技艺、开拓创新中。竞技、传承与抢救除了个人的努力摸索、团队的协力合作,工匠技艺的提高还需要一定的“催化剂”。1986年,上海民族乐器一厂首届“敦煌杯”民族乐器制作比赛成功举办。30年来,该项比赛长盛不衰,一个关键原因是企业坚持邀请闵惠芬、王中山、李萌、吴玉霞等知名民乐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担任顾问及评委,使得参赛工匠能够在专家的点评中查缺补漏、寻找差距,确定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同时,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积极为制作工匠提供专业培训与考核的机会,自编和改编教材,对不同岗位的人员进行强化训练,企业的整体技术素质也上了新的台阶。1993年,在国家轻工部和劳动部首次评定工艺大师时,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竟有5名制作工匠被评为了高级技师。2011年,企业专业培训与考核得到了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轻工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支持,成为特有工种技能培训鉴定工作的试点单位。五年来,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共培养出中级工42人、高级工18人、技师8人、高级技师1人。技能培训不能仅局限在工作岗位上的工匠们,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工匠技艺更需要后继有人。因此,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紧紧抓住了工匠精神的灵魂——传承。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就开办了工业中学,为企业和行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乐器制作师。在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又开办了民族乐器制作中专班,并委托办学,培养乐器制作的专业学生。现如今,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依然走在传承民族乐器制作技艺的前沿。2012年,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与上海市群益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开设了民族乐器修造专业班,定向培养在生产服务第一线从事民族乐器制作、维护保管、乐器调律等工作的队伍。这一校企联袂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职业教育领域中开创了先河,解决了民族文化产业后继乏人的状况,也为中国民族音乐和民族乐器走向世界作出了贡献。目前,第一批专业学生已进入了定岗实习阶段。这些稚嫩的面孔,让人看到民族乐器制作技艺传承的希望。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单位,上海民族乐器一厂认为必须再做点什么。《上海民族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