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可以跟“师徒授业”这种传统的工匠传承形式相媲美的当属“子承父业”,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多的是这样的经典传承案例。高级技师高占春的革新提炼琵琶制作界的“高氏父子”(高双庆和他的儿子,上海市非遗传承人、琵琶高级技师高占春)就是一对典型。高双庆曾被中央音乐学院特聘为专职乐器技师,负责各类乐器的修理工作。高占春14岁来沪跟随其父在“中华国音社”乐器店学艺。1958年,高氏父子一同进入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共同为琵琶的改革作出努力,解决了琵琶自古以来难以变调的问题。“我父亲对我要求很严格。他经常说,你一定要学好这门手艺不会演奏琵琶就不可能将琵琶做到极致,琵琶演奏也要好好学。”高占春这样回忆道。也正是慈父严师的勉励,促使他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学习琵琶演奏,拜琵琶演奏大师林石城为师。凭借聪明才智和勤学苦练,高占春学会了《彝族舞曲》《十面埋伏》等数十首琵琶曲,这使他的琵琶制作技艺更胜一筹。90年代以前,我国琵琶演奏界曾一度以得到一把高占春制作的琵琶为荣。更难能可贵的是,高占春坚持把制琴过程中的经验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80年代初,高占春已经积累了30余年的实践制作经验,于是他萌生了把制琴心得记录成书的念头。“功夫不负有心人”,高占春花了近两年的时间,终于完成《琵琶制作》一文的初稿。后由林石城修改整理成文,由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编修成册,在1982年的《乐器》杂志上分9期连载发表。这是我国琵琶制作史上第一次发表的专业性文章,对我国琵琶制作产生了重大影响:琵琶制作在形制、规格、音响品质等方面有了趋于规范化的参照系数。高占春的这一贡献,不仅对琵琶制作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而且对其他乐器的制作也具有一定启迪作用。像高占春这样,兢兢业业,为了琵琶制作技艺的提高而努力、为了琵琶制作技艺的传承而奋斗,一步一个脚印,为我们诠释的是工匠精神的又一个理念——从容独立、踏实务实。技能大师张建平的研发改良同样是子承父业的张氏“父子兵”——张龙祥和张建平,在拉弦、弹拨类乐器的试制改良工作中也作出了突出贡献。如今,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内设立的“上海市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正是“将门虎子”。对于张建平来讲,工匠精神的涵义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他的父亲——乐器制作工艺师张龙祥,是一个多面手,主做拉弦乐器,三胡、琶琴、新型阮等诸多改良产品的研制也出自他手。张建平小时候并不喜欢这个职业,他的理想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