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的价值和尊严。为此,老子提出了“知止”,庄子提出了“天和”的思想。这既是他们为人生设想的终极追求,也是他们为实现天人和谐提供的方法。从“止”“和”的语境意义上可以看出人在其中的主观能动性,人不是不为,而是为得极有分寸、恰到好处,、为得达到人与自然天然和谐的境界。老子以“止”德排遣干扰,虚静心境,澄澈心源,从而与道冥和,与物同体,由“心和”达到“天和”。庄子把“中和”称为“天和”“天和”是人与自然关系最佳状态的中和美、平衡美。庄子不仅把与天。地和谐视为人生最大最美的追求,还把它视为人生最大的欢乐。要实现“天和”“天乐”就要下番“原天地之美”“明、、天地之德”的功夫,修炼具有“知止”之德、“天和”之美的圣人之心。只有具备了朗照天地、洞察道体的圣人之心,才能做到“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庄子大宗师》,从而平等、宽容、仁爱地善待天下万物,做到与自然万物和谐融洽,()实现人生终极追求和最大欢乐。老子、庄子主张循自然、循天道,并不是否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老子“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老子第25(章》)把人提高到与道、天、地同为域中四大的地位,这就高度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这个灵明之物同地球上其他生命体区别开来。天地万物中唯有人才具有这种理性和自觉,也唯有人类才能对天地万物的和谐负起责任。天地和谐了,环境优美了,人的利益和价值不但不会贬损,还会得到保证和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子以“止”为德、庄子以“天和”为美的思想,是一种高尚、美好的思想。从环境伦理意义上说,他们所表达的依然是对人生事务的关切,追求的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理想环境。
执古之道,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不同历史时期人们与自然的关系是不同的。在远古农业文明早期,生产力低下,农耕生产受到自然严重的制约,人们依赖自然,敬畏自然,把自己视为自然的儿子,对天地有着一种由衷的亲切感戴之情。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征服自然、利用自然能力的提高,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与感情也有了变化,不少人不再那么崇尚自然、敬畏自然了,甚至凌驾于自然之上,把原来相亲相近的自然万物当作可占有的财物任意践踏役使,由此而导致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给人类自己带来危害。人类向自然过度开发索取,自然也无情地报复人类的事情,在中外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当然不能离开历史条件,一味责怪当时当地的人们,有些情况是由于时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