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稳定的饲草料供给基地,积极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在不增加或适当减少饲养规模的基础上,加强棚圈建设,大力推广肉羊舍饲半舍饲技术,大幅度提高肉羊出栏率。培育肉羊加工龙头企业,创建民族特色和绿色有机知名品牌。
f4.西南肉羊优势区域。基本情况:本区域包括四川、云南、湖南、重庆、贵州5省市21个县市。其中四川7县,云南2县,湖南5县,重庆4县,贵州3县。本区现有可开发利用草原草山草坡432万公顷,可利用秸秆总量达1051万吨,利用率仅为264;2007年本区肉羊存栏量9708万只,占全部优势区肉羊存栏总量的78,羊肉产量15万吨,占79,能繁母羊4095万只,占76。本区是我国新兴肉羊产区,基地县分布较散碎,肉羊养殖基数较小,草原草山草坡和农作物秸秆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肉羊生产潜力大。主要特点:本区草山草坡面积大,地方优良品种较多,南江黄羊、马头山羊、建昌黑山羊等优良品系是杂交改良优秀母本,经改良后的地方山羊个体大,生长快,肉质好,市场反映良好。紧邻广东等消费水平较高的沿海市场,距港澳市场较近,出口活畜较为便利,市场条件优越。主要制约因素是草山草坡改良难度大,群体规模小,饲养分散,气候湿热,防疫难度大,基础设施差。区域定位:以山羊养殖为主,在满足我国南方居民消费的基础上,积极开拓东南亚和南亚羊肉市场。主攻方向:加大保护地方优良品种力度,加快建设肉羊品种改良体系。加快草山草坡改良,充分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为肉羊养殖提供优质的饲草资源。加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快舍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做好肉羊疫病综合防治,提高规模化专业化程度。积极培育肉羊加工龙头企业,加强加工产品质量控制,确保羊肉质量安全。发展任务与建设重点加强肉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重视国内地方肉羊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利用,通过引进国外优良品种,改进本地品种,培育适合我国的肉羊新品种、新品系。加快引进种羊扩繁速度,降低种羊成本,提高供种能力。广泛开展杂交优势利用,在优势产区二元及三元杂交生产肉羊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肉羊优势区域的生态条件和品种资源情况,筛选推广相对稳定优良的杂交组合。在各优势区域范围内逐步建立健全羊品种协会,制定品种标准、实施品种登记与性能测定。重点建设内容:根据优势区域发展需要,按梯次新建和扩建一批省级原种场、县级繁育场和乡镇改良站。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积极发展健康养殖业,引导养殖户转变养殖观念,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在农区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