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设备全系统。
随着TPM活动的扩展TPM的内容发生了变化。1989年TPM被重新定义即为广义的TPM。它是以建立健全的、追求生产系统效率化极限的企业体系为目标从生产系统的整体出发构筑能避免所有损耗灾害、不良、故障等发生的机制涉及生产、开发、设计、销售及管理部门在内的所有部门通过公司从上层到第一线员工的全员参与和重复的小集团活动最终实现零损耗的目的。
从80年代开始在日本TPM已在汽车、半导体、家电、木工、机械等组装产业及钢铁、化工、食品、医药品、造纸、印刷、石油、燃气等装置产业中实施几乎涵盖了所有制造行业均取得巨大成果。
◆广义的TPM与狭义的TPM的比较
从活动的目标和对象、参与的部门和人员等方面来看广义的TPM的内涵要比狭义的TPM更为全面更能提高生产效率。下面是两种定义的比较如表61所示。
比较对象狭义TPM广义TPM
活动目标提高设备的效率提高整个生产系统的效率
活动对象建立良好的设备维护体系构筑零损耗的管理机制
参与部门生产部门企业的所有部门
参与人员相关部门的所有人员企业的全部人员
活动方式自主的小集团活动自主活动和职务活动相结合
TPM的八大重点
fTPM的实施有八个重点也被称为TPM的八大支柱如图62所示。TPM是以5S为基础并以八大支柱为依托通过重叠式的小组活动来实现意识的变革和行为的变更从而达到最佳的设备综合效率和经营效率。
图12TPM的八大支柱
设备效率化的个别改善
TPM的第一个支柱是设备效率化的个别改善即根据设备的不同状况例如设备的利用情况、性能开动率、合格率、生命周期等个体化地利用设备使企业设备的总体化利用率达到最高。这个体系需要全体部门的配合。
自主保养体系的确立
自主保养体系的确立是指“设备谁使用谁负责保养”。如果将自主保养推广到企业的管理之中也就是提倡员工培养主人翁的敬业精神。一般说来自主保养体系主要由生产部门来确立。
计划保养体系的确立
对于设备的维修和检查必须要制定计划。如制作查检表促使生产部门的操作员工定时给机器加油、拧螺丝、擦灰尘使设备部门定时进行巡检检查机器是否存在问题然后利用生产的间歇对设备进行小修和大修。这些都是由整个计划来保障的计划保养体系由设备部门领导完成。
预防与初级流动管理体制的确立
采购某个设备时要考虑设备的保养方法以便购买到适合自己生产过程的最佳设备。如果错误地购买设备不但浪费开支还增加了保养的难度。因此这一体制侧重考虑预防即在设备购买或设计之前就充分考虑日后的保养问题。主要由研发部门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