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寄托种种
思绪的。紧紧抓住“月迹”理解课文,会更容易把握文章内容。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生,陕西丹凤人。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其作品曾多次获文学大奖,代表作有《秦腔》《高兴》
《商州》《浮躁》《废都》等。
2自读课文,注意读出停顿和人物语气,圈画出生字新词。
3教师检测学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
qiǎo
léiléi
iǎo
iǎochá
éjídùcí
悄没声儿累累
袅袅
嫦娥嫉妒瓷
f(2)理解重点词语。[累累]接连成串的样子。[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如何是好。形容人们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袅袅]指烟雾缭绕升腾,也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摆动。[嫉妒]因人胜过自己而产生的忌恨心理。4寻找月迹:在文中找出有关揭示“月迹”的位置的句子。预设:紧扣文章题目,寻找相关语句是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之一。引导学生勾画,同桌讨论,依据这些语句,学生就能大概了解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1)思考问题:文章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样的事情?(2)小组讨论,交流展示。明确: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弟妹妹;事情盼月、寻月、议月。2细读课文,小组讨论,回答问题。(1)作者在哪些地方找到了月亮的踪迹?不同地方的月亮有什么不同的特点?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预设:教师引导学生从五个段落概括回答。穿衣镜上(第2自然段)→院子里(第3自然段)→小河里(第21自然段)→眼睛里(第23自然段)。镜中月:白道儿→半圆→满盈→没了月形惊喜→紧张→失望院中月:玉玉的、银银的月色面面相觑→羡慕→嫉妒→高兴水中月:银光、多兴奋眼中月:小小的、多满足(2)作者一会儿写这里,一会儿写那里,又是屋内又是屋外,还写到了小河边,文章是不是显得很乱呢?为什么?明确:不乱。本文记叙的是孩子们寻月的过程,地点的变换比较频繁,作者
f巧妙地用奶奶的话作引领,使地点的转移显得很自然,不仅不显得杂乱,反而充满情趣。
3再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1)作者写月迹,为什么要写镜子、院子、小河,而不直接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呢?作者在这里用的是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化虚为实。写月迹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