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和B,
还缺少的器材是
,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
。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后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
璃板的
(选填“前”或“后”)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
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
(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
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像。
(4)当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蜡烛A的像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刻度尺、刻度尺、前、等效替代法、虚、不变
16.如图甲所示,小丽同学在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脸时,将玻玻板竖直放在水平桌面
上.再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竖直地放于玻璃板前后,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移动蜡烛B,
直到看上去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在此实验中:
(1)如果有5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用两段相同的
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
的关系。
(2)小丽将光屏放在蜡烛B的位置上,发现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
A的像.这是因为
。
(3)如果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如图乙所示),在实验过程中中会出现的情况是
。
大小、不能、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蜡烛B与蜡烛A的像不能重合。
17.(3分)完成下面的探究性试验:(1)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玲玲同学进行该实验时,选择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一块较厚
的玻璃板M(P、Q两个面都可以作为平面镜使用)。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她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竖立一块玻璃板;将蜡烛A放置在玻璃板的前面,点燃蜡烛
A,然后将蜡烛B放置在玻璃板后面,如图1甲所示,进行实验。玲玲按照图1乙中的测量方法,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认真测量并记录了对应数据:
实验序号
1
2
3
4
物距ucm42
50
68
100
像距vcm37
45
63
95
5
f【分析与论证】根据上述实验数据分析得出:像距小于物距。【交流与评估】这个结论与平面镜成像特点不相符,主要是选择了蜡烛A所成的像到反射面的距离不正
确(选填“正确”或“不正确”);根据上面数据推算玻璃板的厚度为05cm。
18.(6分)小勇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的实验: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
(2)在玻璃板前面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A,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
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蜡烛B跟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