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甲所示,是小明在水平桌面上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的实验装置。
3
f(1)在实验中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
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
;如果有3mm厚和
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A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
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当蜡烛移动到A′处时,可以看到它跟
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如果玻璃板放置得不够竖直,将对实验产生的影响是:
。
(4)经过三次实验,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为了得到更多的实验结论,接下来小明
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
13.(5分)如右图所示是小明利用透明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的实验装置。
(l)实验中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A和C,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
(2)实验时,小明应在(填“A”或“B”)侧观察腊烛A经
玻璃板所成的像。
(3)如下左图是小明测蜡烛的像B离玻璃板最近处到玻璃板的距离为
cm。
(4)小明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5)细心的小芳透过玻璃观察蜡烛A的像时,看到在像B处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B有部
分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
。
14.(4分)下图是某学习小组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A是点燃的蜡烛,B是与A完全
相同但未点燃的蜡烛。
(1)此实验采用透明玻璃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
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巧妙地解决了
不易确定的问题。
(2)选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
的关系。
(3)实验中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A蜡烛的像完全与B重合为止,观察记录之后,将B蜡烛撤
掉,拿一张白纸放在刚才B蜡烛的位置,却没有承接到A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像。
(4)小组同学进行了正确的实验操作后,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
1
2
3
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cm62086810351352
像到玻璃的距离cm
62087310351348
4
f在实验数据中,像和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不是都相等的原因可能是
。
(写出一条即可)
(1)像的位置;(2)大小;(3)虚;(4)测量距离时有误差(玻璃板厚度的影响、标
记蜡烛位置时有误差等其它合理的答案均给分)
15.(6分)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
(1)实验器材有:带底座的玻璃板、白纸、笔、火柴、光屏各一,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