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以下表现:一是“强化了封建专政的国家机器”;二是导致了“袁世凯北洋军阀的崛起”;三是筹集经费“增加了人民负担”;四是“某些经济政策……客观上也为帝国主义输出资本提供了方便条件”。(张连起:《关于清末新政的几个问题》,《北方论丛》1990年第2期)孙代尧、王文章也认为清末新政“最后也未有任何功效,并且反而成了清朝崩溃的催化剂”。(《巨龙的苏醒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求索》,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余丽芬、刘平指出:清末新政“带来了新世纪的某些胚胎”,“对于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历史作用不可低估”余丽芬:《清末新政评议》,《浙江学刊》1991年第4期;刘平:《慈禧新政评议》,《学海》1993年第5期。此外,王守中还认为,清末新政在外交上也“挽回了已失的部分权力”(《论晚清近代化的两个阶段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5期。)黄加文认为官制改革“开启了近代中国教育的新篇章,所以在中国教育史上地位特殊”(《论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及其影响》,《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赵朝峰指出“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兴农措施……有利于中国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化,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清末新政与中国农业近代化》,《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王永江指出“清政府的上层统治者也在审时度势推行‘清末新政’,其对中国的文化与经济发展起到重大作用”(《试析清末新政对中国文化与经济近代化的影响》《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二、关于清末新政性质的问题
f关于清末新政的性质,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一些新的认识和评价。王守中认为“是清政府所领导的一次具有近代化性质的全面改革运动”(《论晚清近代化的两个阶段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5期。)季云飞认为清末新政是带有资本主义倾向的地主阶级改革《清末三次改革之比较研究》,《南京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蒋华志、王建科则认为,清末新政是资本主义或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蒋华志:《清末新政新论》,《乐山师专学报》1990年第2期;王建科:《再论清末新政》,《学海》1993年第6期)。朱英也指出“这次新政是在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各个方面,较大程度地改革旧的封建体制,推行新的资本主义制度。因此,从总体性质看,清末新政应该是一次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清末“新政”性质新探》,《湖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