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发表清末新政及与其直接相关的研究论文约三百来篇,主要有陈向阳的《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2期;张连起的《关于清末新政的几个问题》,《北方论丛》1990年第2期;王守中《论晚清近代化的两个阶段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载社科版1990年第5期;黄加文的《论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及其影响》,载《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1期;赵朝峰的《清末新政与中国农业近代化》,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1期;王永江的《试析清末新政对中国文化与经济近代化的影响》《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4期;王建科:再论清末新政,《学海》1993年第6期;季云飞:《清末三次改革之比较研究》,《南京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董方奎的《论清末实行预备立宪的必要性及可能性兼论中国近代民主化的起点》,载《安徽史学》1990年第1期;侯宜杰的《预备立宪是中国政治制度近代化的开端》,载《历史档案》1991年第4期;郭世佑的《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载《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5期;陈向阳的《晚清三次变革与中国现代化的产生》,载《社会科学研究》1996年第1期;周力的《简论晚清的三次“变法”》,载《暨南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2期;周积明的《从洋务到辛亥:得失成败的再评估》,载《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这种研究热潮是前所未有的,并逐渐从总体上把新政作为一个研究对象,进行专题研究,并多有正面的评价,至今成为一个趋势。大量新观点纷涌而出,大大拓展了清末新政的研究领域,对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研究状况,下文将从几个方面择要述之。
一、关于清末新政历史地位和作用的问题
罗荣渠认为虽然清末新政的现代化努力“由于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而中
f途夭折”,但“这十年的变化超过鸦片战争以来半个世纪的变化”;表明“中国正在开始进入深化社会变革的新起点”《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陈向阳认为它“在使中国从传统农业专制社会向现代化工业民主社会转变的过程中迈出了关键的一大步”《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2期。张连起在其专著《清末新政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一书中详细列举了清末新政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各方面所带来的十大变化和积极效果。对于清末新政的消极作用,张连起也有观点说明,他认为主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