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教法”更新与“学法”指导
近十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展开,产生了不少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些模式的出现无疑给教学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促使教学质量的提高。但从中我也发现如果光靠教师殚精竭虑地思考教改的新路,而忽视了作为教育主体学生积极性的主动投入,于是上课依然是执行教案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很多情况下,学生只能充当“观众”与“听众”。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在一篇题为《枯坐听讲》的文章中,认为学校教育中“枯坐听讲”的结果是:“疲惫、厌倦、疲惫、厌倦,像两道纠缠无已的绳索,紧紧捆住学生的身心。”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状态在本学期的历史教学实践中,笔者对教法的更新与学法的指导进行一些尝试,采取这样的课堂教学程序启发与预习、朗读与练习、讲授与巩固三步曲。
首先是启发与预习。启发即对新课的教学目的、重难点提出明确的要求,将正确的思路指给学生,以便他们能有的放矢去预习。
所谓预习实际上也就是课前的一种自学过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课前有无预习对本节课的成功与否有着相当大的意义,尤其对于普通校的学生而言,更有必要进行课前预习。这是由于小学的基础知识比较浅显,容易掌握,只要
f课堂注意听讲还是应付得了的。到了中学以后,老师的授课方式和教材的知识结构较以往有了质的飞跃。对于三类校的学生来说,由于普遍基础较差,假如课前不作预习,仅靠课堂听讲,势必难以当堂完成学习任务。于是许多老师为了让学生充分掌握知识要点,只好加班加点,进行补缺补漏。虽然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去了,但课余时间亦被各科瓜分殆尽,这与当前开展的素质教育相违背。针对这一现象,我想:与其让学生留着一大串问题走出教室,还不如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以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课前预习的方法必须是在老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下完成的。学生的学习具有盲目性,一旦脱离了教师的指导,就会产生两种可能性:一是求全,全面预习而无重点,头绪杂乱,二是走向极端,自以为已无师自通,忽略听课。所以教师要在学生预习之前进行必要的启发,以明确预习的目的性。因此,预习和启发为密不可分的两个环节。
布置课后预习时,要求学生用铅笔在书本上作批注,尤其要注意问题的序号化,理清知识的条理性。同时,为了减轻学生学习负担,预习新课是课后留给学生的唯一作业,而书上习题基本由课堂的时间来完成。这样既提高了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