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的代表有闻、徐、朱湘、饶孟侃、孙大雨等人。4、语丝社:1924年11月由鲁迅支持成立,以《语丝》周刊为阵地,多发表一些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这种文体而获得“语丝派”之称,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冯文炳、俞平伯等,他们所创造的是一种着重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任意而谈的随笔文体,又称“语丝体”。其他社团,莽原社、未名社,办有《莽原》《未名》,浅草社办为《浅草》季刊,又组成沉钟社,代表人物:冯至、陈炜谟、陈翔鹤等,湖畔诗社,成员有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三、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最初的理论思考集中在为文学革命寻找根据,证明其必然性与合理性。除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两篇发难之作外,还有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钱玄同《寄陈独秀》《寄胡适之》傅斯年《文学革命申议》以及陈独秀与胡适、钱玄同等人的通信。(一)胡适最突出、影响最大的理论建树:“白话文学”与“历史的文学观念”论相辅相成为了强化“白话文学”与“历史的文学观念”论,胡适既重视横的移植,加紧评介西方的文学思潮理论,也在纵的继承中找根据,导致了其对中国文学传统的重估。此外,思想内容与方法上,重视宣扬个性主义,主张采用写实主义。《论新诗》提出“诗体解放”说(新诗摆脱旧诗词曲的束缚,用白话,不拘格律,向自由诗发展;忽视诗歌语言艺术规律,鼓励新诗人大胆尝试,在新诗初创期几乎成为新诗人的“金科玉律”)(二)周作人突出贡献: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标示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1911年,提出“平民文学”概念,实际上是“人的文学”的具体化。他的新文学的根本目标是助人性健全发展。其他方面的贡献:对现代散文文体的理论确认。刘半农最早提出将“文学的散文”与“文字的散文”区别开来,1921年6月周作人发表《美文》真正从理论上确认文学性散文的地位。此外,鲁迅、李大钊、沈雁冰、郭沫若、梁实秋等人也都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新文学的本质与路向,共同结构成了第一个十年活跃的文学理论空间。四、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17年1月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五四运动”爆发,是文学革命初期。新文学刚萌芽,除了鲁迅几篇小说外,新文学作家才开始尝试写白话作品。五四”一八”惨案,这一段思想最解放,创作也最活跃。鲁迅的《呐喊》《彷“五四”到1926年“三一八”惨案徨》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