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疑,引导学生在明白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悬念是牵制学生思维的线悬念设置于课始,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悬念设置于课始,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悬念设置于课尾,则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设疑式导入法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将生活实际与数学联系起来,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便于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从感性跨入到理性。即针对所要讲述的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对问题造成的悬念来引入新课。设疑式导入法用比较积极的形式提出了与所要学习课题有关的问题,点出了学习的重点,明确了学习的目标,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指向更为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问题导入法用比较积极的形式提出了与所要学习课题有关的问题,点出了学习的重点,明确了学习的目标,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指向更为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问题导入法一般用于前后知识相互联系密切的新授课教学,或本节所研究的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新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熟知的现象为基础的前提下,提出学生似曾相识,但欲言而又不能的问题,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刺激求知的渴望。如讲“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可先让学生想这样的问题:两个三角形全等,一定要三对边、三对角对应相等吗能不能少点条件使判断简单这样学生会怀着强烈的学习要求和欲望去探索新的方法。又如:有一个同学想依照亲戚家的三角形玻璃
第5页共8页
f板割一块三角形,他能不能把玻璃带回家就割出同样的一块三角形呢?同学们议论纷纷。然后,我向同学们说,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现在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再比如:在
讲九年级第四章41(1)时,矩形花圃一面靠墙,另外三面所围的栅栏的总长度是19m,如果花圃的面积是24m2,求花圃的长和宽。设花圃的宽是xm,则长是(192x)m可得方程x192x24即2x219x24从而导入本节课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方程是刻画现实生活的有效的数学模型,并使学生经历由具体问题到抽象方程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例如:我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时,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投篮的教学情境。(如下图)我们班要选一人参加投篮比赛,结果有三人报名。请同学们根据他们平时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