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研究综述
农村金融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何建立农村金融体系,培育农村金融市场,学术界对此作了大量研究,积累了大量文献,本文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对此作一综述
一、关于农村金融抑制的研究
金融抑制(Shaw,1973;Mcki
o
,1973)是在分析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状况时被广泛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从理论上看,农村金融抑制既可能是供给型的,即正规金融部门金融服务供给不足,也可能是需求型的,即农户对金融服务需求不足。那么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状况到底属于那一类呢?观点一:我国农村金融抑制属于供给型金融抑制,导致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的主要原因是正规金融部门对农户贷款的资金有限(叶兴庆,1998;乔海曙,2001)。谢平(2001)认为,即便对于经济落后地区,由于农村居民缺乏畅通的对外沟通渠道,对现代金融服务缺乏感性认识,也不能就此认为需求不足。比如对高寒草原地区的畜牧业而言,自然灾害保险的潜在需求必然存在。另一方面,某些金融服务只有在提供的过程中才能让居民和企业发现其方便快捷的好处,才能激活潜在需求。按照谢平的观点,“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在农村金融中会发挥作用。观点二:我国农村金融抑制供给型与需求性共存(房德东、王坚等,2004)。高帆(2002)认为,我国农村当前所面临的一个特征性事实是,在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同时农户对正规金融部门的资金需求却相对有限,故我国农村金融抑制也有需求型金融抑制的特点。具体来说,就是农业较高的自然风险、农产品较明显的市场风险、土地制度的制约、较低的农村市场化程度、不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抑制了农户的生产性借贷资金需求,同时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对正规金融组织具有挤出效应,这些都使得农户对正规金融部门的资金需求相对有限。曹立群(2000)认为,一方面正规金融部门对农户贷款的资金有限,另一方面农户也存在融资需求约束:(1)在改革初期,一些农用生产资料不仅缺少,而且流通渠道单一,市场环境恶劣,农民即使有钱也难买到合适的投入品;(2)近几年由于农产品市场低迷,农民不愿借钱做不盈利甚至赔本的经营;(3)在非农生产领域,需求约束体现在自身技能上;(4)在生活消费领域,由于农村没有开展消费信贷,农民迫不得已会借高利贷。观点三:我国农村金融抑制主要表现为供给型金融抑制,需求型金融抑制是从属现象。马晓河、蓝海涛(2003)认为,农户的融资需求不足,一方面是自然需求不足,主要原因是农村商品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