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说课稿
一、说教材
董玉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是学习社会科学方面的杂文、随笔单元。
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学会思考社会、人生等与自己成长密切相关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单元第二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就是一
篇著名的随笔。从应用的角度来说,它其实是一篇议论文。这篇文章不是简单的
对父爱与母爱的歌颂,而是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孩子
的发展进行的剖析。也就是“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
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根据教学大纲、《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及教材特点,我设立以下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父爱的本质和母爱的本质,了解作者关于爱的理论观点;
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阅读论述类文章的方法,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
严谨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从而锻炼判断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父母之爱的伟大,学会爱父母、爱他人。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地位。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从理性的高度认识父爱、母爱的本质及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爱人。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阐释的爱的本质及成熟的爱应具备的
条件。
课时安排:1课时二、说教法学法
1、用弗罗姆在《爱的艺术》中阐释的爱的观点(“爱是一种能力”)引入。
1
f2、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探究、讨论,了解作者的观点,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形成自己的认识。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爱别人。
3、父爱、母爱与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每个孩子都是在父爱与母爱的笼罩下成长起来的。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从生活细节里搜集父母之爱的小事或感受。
三、说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要讨论一个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话题:爱。我们熟悉爱,因为它就在我们身边:父爱、母爱、友爱等等,爱在我们心中,所以它属于情感范畴。然而,有人说:爱,是一种能力,他就是美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弗罗姆,他在《爱的艺术》中系统的阐释了他对爱的理解。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父母与孩子的爱》,感受弗罗姆带给我们的那一份陌生的爱吧。(二)朗读全文,分析文章结构。
学生推荐10名同学读文章,播放音乐营造氛围;其他同学在文中划出自己认为重点的句子。读完后分段如下:
分段依据为第四段首句: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