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种整合性教育。√9.幼儿为了获得某个物品而作出抢夺、推搡等动作,这属于敌意性攻击性行为。×10.在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理论中,“好孩子定向”是第3阶段的特征。√11.婴儿的陌生人焦虑一般发生在6个月左右。√123岁儿童的羞愧感已经与恐惧感完全分离。×13.我国学者的研究发现,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分享行为最为常见。×14.我国的教育目的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内在依据。×15.强化法既能形成道德他律,也能帮助幼儿形成道德自律。×16.儿童与自我的关系是所有社会关系的基础。√17尽可能注重从当地的社会资源中挖掘和选择有价值的教育内容,这体现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选择的生活性与适宜性原则。√18以知识的逻辑结构为基础进行教育内容的组织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组织的主要策略。×19依据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正面教育原则,教师对儿童的优点和进步要进行频繁地鼓励和表扬。×20.随机性和无意性是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特点之一。√21.运用行为评价法时,行为反馈要及时出现在学前儿童好的或不良的行为之后√22区域活动应该像教学活动一样有严密的计划。×
三、简答题1简述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23答:1儿童社会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2儿童社会认知各方面的发展是非同步、非等速的;3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遵循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但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影响;4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水平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2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践性原则的内涵及其应用要求。24答:所谓实践性原则是指在社会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和创设各种情境,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前儿童参与其中。贯彻这一原则要注意以下几点:1为学前儿童创造实践活动的机会;2教给学前儿童正确、具体的行为方式;3允许学前儿童犯错误。3简述不当强化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负面影响。25答:1自律被破坏。强化法关注对幼儿行为的塑造,却剥夺了幼儿练习作出决定或对行为选择作出自我评价的机会;2问题的原因被忽视。强化法关注的是幼儿的行为表现而不是原因;3影响师生关系;4幼儿的内部动机被破坏。4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任务。23答: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任务有三:一是总结历史发展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思想及实践经验,以为今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思想资源。二是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