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法是指组织学前儿童按照正确的社会行为要求反复进行练习,促使学前儿童掌握和巩固某种社会行为技能的方法。
6.教师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要树立人格陶冶的目标观、整合性的教育内容与力量观、渗透性的教育方法观。
7.柯尔伯格运用道德两难法的研究,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理论,在这一理论中幼儿主要处于前习俗水平阶段。二、是非判断题
8.在幼儿园五大课程领域中,艺术教育起着核心与灵魂的作用。×
9.在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理论中,“工具性的目的和交换”是第1阶段的特征。×
10.社会性微笑是婴儿的情绪社会化的开端。√11儿童的共情能力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发展的。√12互助行为已经比较普遍地存在于幼儿的社会行为之中。√13电视对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影响。
√14表现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
的目标,即教育目标不是预先设计的,相反它是教育经验的自然结果。×
15教育目标的使用者不能对教育目标进行适当的补充及扩展。×
16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应建立在学前儿童已有的经验基础上。√
17教育内容的安排要尽量从孩子们有丰富感性经验的内容开始,逐步加入新的经验内容。这主要体现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组织的“由近到远”的原则。×
18消极意义上的良好环境是指教师言行举止的表率作用。√
19通过一些形式让学前儿童去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绪体验,使学前儿童在以后的生活中对他人的类似情绪能主动地、习惯性地理解和分享。这种教育方法是陶冶法。×
20在美术活动中通过合作绘画有效提高儿童相互协作的能力,通过歌曲让儿童体会帮助他人的快乐。这种活动安排体现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整合性原则。√
21幼儿“说谎”的原因之一是,他们还没有学会区分真实与不真实。√
22超超在擦自己的桌子时把抹布里的水挤在教室的桌子上,后又边跑边挤水,把教室的地板弄湿一大片,老师制止了他的行为,并要求他拿干抹布把弄湿的桌子和地板擦干净。老师对超超行为的指导方法属于自然后果法。×8.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种渗透性教育。√
9.观察学习是个体对刺激作出反应并受到强化而完成的学习过程。×
10学前儿童的自我评价主要是对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
11.儿童对陌生人表现出积极的兴趣,这在依恋类型中属不安全型儿童的表现。×
12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