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摩擦副间的制动力矩;F0(N):制动器轮缸的输出力;Fm(N):由制动器制动力矩产生的车轮周缘力,即制动器制动力。
由公式(11)、(12)代入(8)得:
同步附着系数
f由以上公式计算得到AA车型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系数:同步附着系数:满载时ψ01=091;空载时ψ02=06。根据以上计算,可绘出空满载状态理想前后制动力分配曲线(I线)和实际前后制动力
分配曲线(β线)(见图2)。
图2前后制动力分配曲线由上可知,实际满载同步附着系数091,而我国目前的道路路面状况有较大改善,一般可达ψ=08左右,在高速路上可达10,因此ψ091满足一般设计的要求。在ψ091时前、后轮同时抱死,在此之前如无ABS系统作用总是前轮先抱死。由于本车采用ABS调节前后制动器的制动力,故在任意附着系数路面时,实际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是近似符合I曲
f线的,同时也减轻了ABS系统工作压力。因此设计方案合理。4前后轴利用附着系数与制动强度的关系曲线
由公式:
式中:ψ:前轴利用附着系数;ψr:后轴利用附着系数;a(m):前轴到质心水平距;b(m):后轴到质心水平距;z:制动强度。
可作出前后轴利用附着系数与制动强度的关系曲线(见图3)。
图3利用附着系数与制动强度的关系曲线
f比较以上图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空、满载利用附着系数满足GB126761999标准要求,因此本车的制动力分配满足法规要求。
管路压力校核管路的极限压力如不考虑ABS系统的作用应该是在地面的附着系数达到同步附着系数时管路中的压力。前后制动器同时抱死时,根据前、后轮制动器制动力公式:
式中:Fu1、Fu2(N):前、后轮制动器制动力;p1、p2(Pa):前、后轮缸液压;d1、d2(m):前、后轮缸直径;
1、
2:前、后制动器单侧油缸数目仅对于盘式制动器而言;BF1、BF2:前、后制动器效能因数;r1、r2(m):前、后制动器制动半径;R(m):车轮滚动半径。
由(11)可以推导出管路压力公式:p2FmR(rBFπd2
)
由此可得到p1p2686Mpa,液压制动系统管路的一般工作压力小于10Mpa,因此本系统管路压力符合要求。
制动距离校核制动距离公式为:
fV(kmh):制动初速度;Jmaxms2:最大制动减速度;ι2、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