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选择学派”最主要的研究成果是“政治市场”学说,即把政府的决策过程看成是类似于市场的由供求双方相互决定的过程。他们将公共选择理论引入到现代财政学,从而为分析公共物品资源配置效率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公共选择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集体决策过程,也是一个政治决定过程,其基本内容包括:作为与个别私人选择相区别的集体选择,公共选择是人们选择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是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因此公共选择实际上也是一种政治决定过程,需要经过立宪、立法或议会、行政与司法三个阶段;不同阶段公共选择内容体现不同的层次。11“公共选择理论”对政治均衡、财政主体行为、政府财政决策程序、选举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财政决策主体行为包括:①选民的行为;②利益集团的行为;③政治家和政党的行为;④官员的行为。财政决策机制及其特点包括:①偏好显示问题;②偏好加总问题;一致同意规则(林达尔均衡);简单多数票规则(投票悖论);阿罗不可能定理。“公共选择理论”分析“政府失灵”的原因:①从财政决策形成过程来看;②从财政决策的实施过程来看;③利益集团;④总结。公共选择理论解决政府失灵的对策:①引入竞争机制;②改革公共决策机制;③约束政府开支。12“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对私人部门来说,借助市场价格配置资源的机制是简单而有效的。与市场机制相比,公共部门配置资源的机制存在很大的区别。从供给方面看,私人产品的供给决策由厂商作出,而公共物品的供给决策则由政治家及其任命的官员作出。从需求方面看,私人产品的需求决策可以看作是消费者以货币为选票进行“分散选择”的过程;而在民主政治制度中,公共产品的需求决策则是投票者(纳税人)、特殊利益集团以政治选票进行“公共选择”的过程,即投票人(纳税人)依据一定的规则,共同确定集体行动方案的过程。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在一定规则下,如果全体成员就公共产品的供给量及相应税收的分摊达成协议,就意味着达成“政治均衡”。13“公共选择理论”,财政决策主体行为包括:①选民的行为。投票者(纳税人)总是按规定的投票规则和程序,从备选方案中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最大满足且税收负担最小的方案。投票者参与公共产品的决策“既理性又无知”,理性是指他会对收益超过成本的方案投赞成票,否则反对或弃权;无知是指他对备选方案往往缺乏必要的信息,也缺乏收集信息的动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