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性课堂上可能会出现各种突发性事件因此灵活的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是经常发生的事。但问题是在什么情况下应调整在什么情况下应引导我们一定把握好分寸。如课堂上由于教学方法或教学形式不得当而造成学生学习的困难我们对“方
f法”和“形式”应调整由于讲授的知识太多或太难我们对知识的“量”和“度”应调整由于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学目标的实现或教学目标相近我们应调整若课堂上的突发事件与教学内容或教学目标相离太远这时就要引导要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如案例中的现象我们不能因为要满足学生的欲望和兴趣这种兴趣的满足可以另寻时间而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课堂调控职能而偏离教学目标。若一味以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兴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借口在课堂上顺着学生的兴趣走使得课堂教学陷入无目的、无计划很难说不是对语文课程的一种亵读。
3关于评价1、评价环节的操作滞后严重地阻碍了新课改的发展。2、有些课堂评价的针对性、感染力与启发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何解决以上存在的二个问题呢?首先是进一步加强课标学习。对课标的学习一定要不断深入,真正领会课标的精神内涵,更新观念,确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其次在教学中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新理念使教师的教学观念为之一新。但部分老师有一种错觉,以为新课程必须与所有“旧”的教学彻底决裂,在课堂上时时处处刻意求新。实际上,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这“新””与“旧”的矛盾。对传统教学的正确态度应是剔除糟粕、推陈出新。二是感悟与训练的关系。训练强调的是语文的工具性,旨在培养学
f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感悟强调的是语文的人文性,注重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处理好训练与感悟的关系,其实也就是正确把握语文学科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问题。然而,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在处理训练与感悟关系的问题上,却容易把两者机械地割裂开来。但两者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只有训练与感悟相融,才能相得益彰。遵循这一规律,摆正训练与感悟的关系,寻找两者之间的最佳坐标点,才能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益。
3是创造性使用教材与正确运用教材的关系新课标中“教师是教学资源重要的开发者”、“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等新理念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意义上教材的神圣地位,但是,这必须建立在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片面地理解“创造性地使用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