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问题意识与研究意识,改变教师大包大揽的局面。在基本教材的教学中我着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问题意识与研究意识。大致说来主要采用了以下几个步骤:第一,确立单元学习小组,确定每篇课文的问题设计者。学期初由学生自由结合(兼顾男女生比例)产生各单元学习小组。对各学习单元的选择在学生自主选择基础上注意全局的平衡,避免过于集中。组内产生每篇课文的问题设计者,一般2人一篇课文。在此基础上向学生讲明此种做法的目的与意义。说明对“问题”的要求。此“问题”指学生在课文学习过程中的主要疑点,难点或有争议之处,此“问题”的解决与否直接关涉着整篇课文的理解,同时该“问题”也可以是设计者本人对课文的“批判性意见”然后按教学进度依次展开,上一单元开课时下一单元学习小组必须将具体的问题设计与负责人名单一并交与教师。第二,确立单元学习总目标,围绕目标全面预习。在每单
第6页共8页
f元开课前,单元学习组长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确立好该单元学习目标,并在单元学习初向全班同学讲明该单元学习的主要目的,主要方法以及该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早读课或其他课余时间对该单元全部课文进行阅读思考,要求记下个人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难。
第三,问题设计者宣读问题并组织学生围绕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在每篇课文开课前,由本课文问题设计者(该问题已在了解学生预习疑难基础上做过调整)向全班同学讲明问题以及产生的过程,自己的主要疑难,然后在教师的帮助下共同引导学生对该问题进行讨论解答。此过程中教师要尤其注意学生间的相互启发,注意对学生讨论内容深度,方向性上的调整。在充分讨论基础上找出一位同学(非该单位学习小组)全面陈述对该问题的分析过程与结论。老师对全班同学的讨论做出评价,并指出不足提出完善措施比如课后需查阅的参考书等。老师的评价以肯定学生思维品质的灵活性,深刻性,全面性,批判性为主,鼓励学生有独到见解,同时在学生最终陈述时要注意其对思维过程的陈述,以便在思维方法与角度上对全班同学有所启示。
第四,在全面讨论主干问题基础上解决少数遗留问题。尤其是对于那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鼓励他们主动提出自己尚未解决的问题,由学生帮他解决。
第五,目标检测。在完成以上任务之后出示反映课文教学目标的相应题目,检验目标达成效果。要求题目既涉及基础知识又有关阅读迁移水平。
第六,写出关于课文的读书笔记或学习心得,选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