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启示。小组成果报告不局限于书面形式。在小组成果交流的基础上最终由各小组长负责完成全班最后的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第七,研究总结与评价。教师对最后的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总体评价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评价研究成果的质量。主要指研究成果达到的水平,也包括研究过程的严谨性,选题的科学性,可行性,新颖性,可采取打分或评等第的形式,以选题,方案设计,研究报告等不同项目赋予权重,然后综合评分或等第;二评价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程度或质量。除此之外,在评价时,教师要针对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评分析,指出原因与纠正措施,以利于学生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避免。
专题研究课的开设可以每周1课时或隔周2课时的形式在语文教学中穿插设置。由于高中生的自学能力已经有一些基础,更重要的是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也给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开设“专题研究”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据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进入高中阶段之后,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完全摆脱对经验的依赖而转变为理论型,高中生已能在头脑中进行完全属于抽象符号的推导,能以理论作指导去分析,解决各种问题。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及内省性,并且在形式逻辑思维相当完善的同时辩证逻辑思维离心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高中阶段进入成熟期。这些都为研究性学习在中学阶段的开展提供了学习者主体方面的极大支持。
(二)全面渗透课堂教学,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第5页共8页
f主阵地,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直接影响着培养目标的素质与能力。在这种意义上,研究性学习的提倡与引入必将引起课堂教学种种方面的改变与革新,尤其是目前仍然占绝对优势的以接受学习为主的语文教学模式。在“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的今天,在苏霍林斯基的著名论断“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之后,研究性学习在学科教学中的开展,无疑会引起其教学活动中双边关系变革性的重组,并将全方位地改善教学结构,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1以“研究性学习”全面渗透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真正有效率的语文课首先要求语文教师必须真正吃透学生,吃透教材,在准确把握教材特点及学生动机水平,兴趣水平,能力水平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做大胆取舍与处理。近一年来笔者的点滴尝试思路如下:①坚持在基本教材内容的学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