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经济学
日常生活中,人们每天都要作出一些选择,采取一些行动。这样做时,人们要么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某种回报,要么是尽量避开对自己不利的事情。从本原的意义上讲,每个人的行为都是一种“经济”行为,所以,用经济学对人们司空见惯的一些现象进行分析,也许是很有必要的。假如某一天,你起床晚了,而上班的时间又快要到了,这时你可能不管什么交通规则不规则,见着红灯就闯。“闯红灯”在城里尤其在大城市里已成为一种很普遍的现象。虽然舆论再三批评,公交部门也制定了一些处罚措施,但收效总不大。事实上,在现在的制度约束条件下,我们每个人只要出门,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潜在的闯红灯者。为什么这种“公共行为”屡禁不止呢通常的解释是认为人们缺乏交通意识,不遵守交通规则,因此要杜绝“闯红灯”现象的发生,首要的任务是要加强交通意识的宣传和教育。我们不否认,这或许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问题在于,为什么人们会缺乏交通意识,不遵守交通规则呢实际上,每个闯红灯者都清楚他这是一种违规行为。明知违规,但还要做,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处罚力度过轻,使闯红灯者有“利”可图。经济学认为,人们的行为都根植于其成本效益预期,只要人们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他就总会想方设法地去促成某事。我们仍以上例来分析。假定你上班迟到会受到领导的批评,那么对你来说,闯红灯是划算的,因为在你的利益函数中,领导的态度显然更重要,与其受到领导的批评,不如闯红灯。这就是你下意识里做出的决策。当然这里不排除被警察逮住罚款的情况。可问题在于,中国的闯红灯者所受的惩罚成本是很少的,不要说闯红灯的人事实上几乎不会被逮着,即使偶尔“不幸”被警察叫住了,至多不过是挨几句训而已。显而易见,警察的教训是不能与领导的批评相提并论的,而且在一个人口流动很大的地方,“羞愧”这也是一种成本的惩罚作用微乎其微。但在单位上就不同,领导在同事们面前批评你,那滋味可不好受。以上就构成了人们闯红灯的预期成本,这个预期成本是少于他闯红灯的预期收益的,即免受领导的批评。“闯红灯”还存在一种示范效应。假设第一个闯红灯者没有受到惩罚或惩罚
f微少,那么其他人就会“学习”他的举动,因为人都具有一种机会主义行为倾向。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闯红灯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而不是少数人的行为。因此,要最大限度地杜绝日常生活中类似于闯红灯这种行为的发生,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提高惩罚的成本,使那些潜在闯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