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公民素质与公民教育
肖梦瑶
(摘要)公民教育是中国近代以来仁人志士建设现代化国家的伟大追寻。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要求社会成员根除传统的血缘伦理,等级身份和特权思想,树立公平与效率、竞争与合作、权利与义务等新观念,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公民素质的提高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和重要作用。
(关键词)公民素质,公民教育,现代化加强公民意识培养是当前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普遍关注的话题,所以,不少国家在面向21世纪的教育计划中,都把公民教育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也在呼唤全社会关注公民教育问题。
一、公民素质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正视的重要国情公民是民主法治建设的主体,没有自由平等的公民就没有民主法治的国家每个公民只有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责任和使命才能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获得健康的文化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前副院长李慎之指出“为什么中国的现代化一百年来成就不大以致被称为‘九死一生的中国现代化’第一个原因就在于中国始终没有能培养出够格的现代化的公民”①笔者十分认同他的观点深深感到我国民主制度的建构与教育所塑造的公民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觉得在我国推行民主政治最大的困难和问题在于缺乏合格的主体条件,这是因为无论民主政治还是法治建设都需要合格的现代公民作为其最大的参与主体在我国进行民主法治建设必须正视我们有一个“臣民意识”极为浓厚,公民意识极为欠缺的国情。首先我国古老的文化缺乏这方面的传统,与小农经济相适应中国很早就形成了以宗法关系为纽带,家国同构的社会范式“比国君为大宗子称地方官为父母视一国如一大家庭。所以说‘孝者所以事君弟者所以事长慈者所以事众’而为政则在乎‘如保赤子’自古相传二三千年一直是这样”②在这种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下公民不仅没有行使自己正当权利的机会而且民主权利意识也极
1
f为欠缺,与西方社会很早就认为公民是一个包含“民主自由平等”内涵的政治概念相比中国社会只有“臣民”、“子民”、“草民”、“良民”、“暴民”的说法。20世纪初五四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对中国的国民性曾经进行了深刻的文化批判他们主张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辛亥革命后公民教育开始在我国萌芽和缓慢发展。但是遗憾的是近代中国的国民性改造和“新民”、“立人”的努力由于不具备稳定的政治条件和相应的经济社会基础收效甚微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虽然推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