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了“三座大山”但是在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中存在着“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这些弊端“多少都带有封建主义色彩”。
其次当代中国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缺乏这方面的内容。在当今中国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和公民的平等地位与权利不受侵犯的条件已逐步具备现代公民应该能够走出专制主义造就的“顺民”与“暴民”的传统束缚清楚地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意识到个人的价值与尊严,但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却长期缺乏这方面的内容,学校虽然从中小学开始就设有思想品德教育课但绝大多数学生不管在家里还是学校普遍接受的仍是一种“听话”教育。他们对自己在社会上有哪些权利茫然无知。在许多问题上学生都不可能有自己的发挥无论理解不理解都必须按照确定的标准回答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学生可能在某些方面受到精心的培养但在其他许多方面却被束缚和限制了。
再次社会尚未形成培育公民意识的普遍氛围,其实臣民、公民、子民、顺民、人民等等每一个称谓它都是有特定的含义。一般说来,公民是有主体性的,但仅仅是主体性恐怕还不足以诠释公民我们必须强化公民的政治内涵即公民首先是一个政治身份,尤其在把公民和臣民对比的时候这种政治色彩就非常鲜明,臣民是封建制度下皇帝眼里的子民只有皇帝才是国家的主人,时代变了建立了共和国公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在共和制下的公民都有权利参加政治生活了解对国家应承担的义务,但比较遗憾的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公民的这种政治身份却有意无意地被淡化了以致于公民对自己的权利也是模糊的。如“公民”这个词用的非常少用的频率最多的是“百姓”和“人民”这些习惯正反映了我们公民教育的滞后与我国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极不适应。
二、公民教育是侧重于培养合格公民的素质教育
2
f公民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的教育它与素质教育是一致的是一种最重要的素质教育。中国的公民教育是培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格公民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具有政治色彩的概念不是独立于政治之外的教育。1912年民主革命家蔡元培在任民国政府教育总长时就明确提出了以培养公民道德为主的教育宗旨他首倡教育应以德智体美四育并重同时又应“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坚”④赋予公民道德以法兰西的“自由、平等、亲爱”之内涵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今天我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但是有了公民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