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哀,去放逐。在合上书之后,我还是久久无法释怀,福贵的痛苦可以说是集齐了大悲之最,青年丧父,中年丧子,女,妻,老年丧孙,无论哪一桩,都足以让一个人失去生活的信念,然而福贵熬过来了,忍受过来了,即使到了风烛残年之时,他依然乐观豁达的面对人生,依然牵着一头老牛作伴过着日子。
他没有因为亲人的离去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活着才能让死去的人安心,其实福贵并不知道什么是活着,他早年赌博,参军,做工,唯独没做过的就是读书,因此他也不懂什么生命啊什么的大道理,他更不明白他所蕴含的信念的强大。对他而言,人活着就是这样经历一下酸甜苦辣,有钱就赌一赌,没钱就种种田,不管如何,日子总是要过下去的,而活着就这样罢了。就像余华原文里所说的“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人活着不为什么,只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这个道理看起来如此简单,但是世上大多数人却仍是始终不明白,在世人眼中,活着似
f乎必须为了某样东西,就比如为了爱情,为了亲情,为了财富,为了权力,为了后代,为了别人,所以可以看到,现在的社会经常会报道有人失恋后自杀,破产后自杀,甚至没考上大学后自杀,他们完全把生命寄托在了某个目的上,而当目的没有达成时,他们似乎轻而易举就可以放弃生命,似乎在众多选项中,生命永远是最后选项。现在社会逐渐升高的自杀率大抵与此也不无关系。
可活着,从来不是什么单薄的词汇啊。活着,承载了多少的意义,多少的情感和力量啊!活着是进行时,是生命的持续状态,是灵魂的永恒追寻。想想关于“活着”,这样广大而沉重的话题,似乎每一个语向都显得有些苍白,每一声叹息都显得有些无力,;然而,活着,是进行时,是你我他此时此刻正在进行的状态,是无可逃避,无可避免的,直至那一天,你我都站在神的审判台前,不论贫穷,不分贵贱。唯一可谈的,似乎不过就是活着时的那点儿事。对于苦难的描写,余华似乎有他的独到之处他用一种极其冰冷乃至于轻描淡写的笔触去刻画死亡,苦难,贫穷。不得不说,《活着》是一部悲惨的作品,但是这种悲惨,不是让人潸然泪下那种,这部作品阅读完之后,更多是一种压抑,在一种压抑的氛围去思考,思考那个时候的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同时作者还在其中加入了一些诙谐,或者说是滑稽的笔调作者设计人物死亡的原因让人在透不过气的悲伤氛围中找到一个轻松的出口,比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