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犹太医生耽搁所致。从他无意识深处不时唤起他学生时代唯一有好感的一位具有狂热德国民族主义情绪的老师对他所施的影响的记忆。因而,从所谓家庭不幸、个人遭遇、所受影响等汇成一股阴暗的仇恨潜流。在他的眼中,犹太人便成为他憎恨一切的替身。这就更使希特勒全盘接受了反犹宣传。在步入政途之前,希特勒的人格基本上也已定型,即他是一个满怀不适,感到郁郁寡欢,怀疑、谴责一切,时时受着焦虑、憎恶以及孤独感折磨的人。当处于压抑不得志时,他沉默、消极,但当有机会爆发时,他便是狂热的。而历史正好提供了机会。一战的爆发使他感到时来运转,成为他坎坷青年时代的转折点。象他描述的,他欣喜若狂地跪着感谢上苍的恩赐。然而德国的失败使希特勒不仅坚定了反犹的决心,也使他的民族主义信条为他发泄被压抑的情感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他审时度势,投机钻营,很快确定了奋斗目标。他自信来到德国是命定要成为一个不朽的希特勒,自以为有一种特殊的使命要完成,他被上帝选中一定会成为德国新的拯救者和世界新秩序的缔造者。于是,希特勒便把过去一切的不快都解释为实现这一伟大“使命”的一部分。克服自卑、恐惧、消极被动,替以奋发图强、积极进取便成为他生活中的主旋律。从而使他以疯狂的热情使出浑身解数完成这一“使命”。希特勒敏锐地观察到,当时的德国有反犹、排犹的浓郁气氛,特别是“巴黎和约”的签订使德国民众产生了一种沮丧、愤恨的心理。如希特勒所说的,“和约的条件,如果给某国一种痛苦的打击,那么,这和约常常是某一国将来复兴的先声”。⑧“觉醒吧,德国!”即是希特勒为纳粹党制定的战斗口号。在通向权力的征途中,他将全部力量集中在这样三个主题上:反犹太人;反马克思主义;惩办十一月罪犯。而反犹宣传是他宣传武器库中最强有力的武器。特别是他在竭斯底里的演讲中,能将听众中最隐秘的愿望和直觉、痛苦与个人的爱憎表达出来,这激发了德国民众的感情:对战败的愤恨不平,和约造成的忍辱负重感,压抑沮丧的情绪,复仇的心理,以及对生活的艰辛,对政府的软弱、政治的动荡不满等等。特别是一九二九至一九三二年世界经济大危机更为加重了德国的政治、经济、民族等方面的矛盾。经济困难和前景莫测使平民百姓担惊受怕,驱使他们寻找简单的答案和容易找到的替罪羊,以摆脱迷惘和发泄不满。希特勒鉴此而充分利用了这一机会。希特勒既已觉察到了德国普通民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和需要,又用虚假的承诺和狂热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