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思主义的尖锐对立,希特勒自己说得非常清楚:“马克思主义,在德国毁灭的日子,便是加在德国身上的桎梏,也就粉碎无余。”⑦希特勒在一九二二年二月二十二日拟定的一份党建备忘录中还声明,这不是一个赢得大多数人或者所谓的政治问题,而是一场水火不相容的两种世界观之间的生死搏斗,两者撞击的结果必然非存即亡。希特勒还认为,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等于犹太人的胜利,苏联就成了犹太人威胁的国际权力中心和犹太人种的滋生地;既然以苏联为权力和生存中心的犹太人对全世界构成了特大危险,那么不仅应在德国境内,还应深入到苏联去铲除这一危险。哪国有犹太人,他就要征服该国。对此,希特勒另有一套替代词汇,“马克思主义”代表犹太人,“自由”代表征服。希特勒坚信,德国的前途即是雅利安人灭亡犹太人和消灭共产主义运动的胜利;消除他们对世界的一切影响,进而才能征服其他国家和民族,而只有征服世界,德国才能最后取胜。希特勒对第一个武力征服的波兰开始,在征服国内部便着重对犹太人和共产党人进行大规模的屠杀,监禁。仅在波兰,犹太人就被屠杀了三百万。希特勒直到临死前签署的“政治遗嘱”中还坚持认为战争的煸动者是犹太血统。他给新任命的纳粹政府下达的最后一项命令即是,坚决抵抗世界各民族的毒化者国际犹太主义和苏联的进攻。二、人格因素和群体心理、领袖和群众若说希特勒的种族理论和对犹太人的灭绝政策是他意识层的外在显示,那么在他心理深处,人格因素即是他产生这种思想的渊泉之一。希特勒在他早年时期对他自已的出身、地位、能力的不满以及与他人难以相处和处处
f受人蔑视就形成一种抑郁悲愁和仇恨交织的心理。对他人、社会的报复心理随之与日俱增。当他情感的唯一依靠者母亲去逝后,他便独自离家出走,并发誓要混出个人样来。从一九零八年初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希特勒在浪游维也纳时期度过了他所说的“最悲惨的日子”,即时常受冻挨饿,遭人白眼。也正是在此期间,通过与社会的广泛接触和阅读大量书刊特别是反犹宣传的小册子和偏激反动的书刊;并受黑社会、反犹团体的影响,象他在《我的奋斗》中所写的,使他形成了一种世界观,一种人生哲学,日后成为他一切行动的巩固基础。希特勒在目睹反犹活动和同下层犹太人的接触中产生了这种感觉,认为犹太人言行不一,卑鄙可憎,是一切邪恶的化身。他也知道他祖母曾在一犹太富人家当帮佣时生了他父亲一个私生子。他母亲的不治而亡,他也归咎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