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之处。CPACS(TheCli
icalPathwaysforAcuteCoro
arySy
dromei
Chi
a)研究登记注册了2004年2005年,18个省51家医院的2973例ACS患者,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和非ST段型抬高ACS患者分别占43和57。结果显示ACS住院死亡率约为5。无论是三级医院还是二级医院,对ACS患者的干预和治疗均没有采用危险分层,住院期间再梗死和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在二级医院明显较高。STEMI患者急性期再灌注治疗的比例较低:有导管室的医院36的患者接受了再灌注治
f疗(12小时内),无导管室的医院为31,而直接PCI的比例仅分别为163和66。根据GRACE积分进行分层后发现,患者接受介入检查和介入干预的程度与危险评分成反比,高危、中危和低危的患者接受介入治疗的比例分别为275、445和444。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约40进行介入治疗,约50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而最终接受介入治疗的比例:STEMI为527,NSTEACS为39,CABG所占比例仅为35。治疗药物中,阿司匹林的使用率超过95,氯吡格雷在三级医院为63,在二级医院为365。另外一项在全国32家医院进行的TREAD研究(RegistryofTREatme
tGuideli
eADhere
cei
No
PCItreatedNo
STEACS)登记注册出院诊断为NSTEACS而入院时未接受PCI治疗的患者。初步分析显示,90的患者使用了阿司匹林(剂量中位数100mg),入院24小时内使用氯吡格雷的患者占56,其中仅20正确使用了负荷剂量300mg,出院时使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比例为42。出院时所有指南推荐的治疗药物的比例均较住院期间下降。可见在中国,ACS患者的诊断、危险分层和治疗没有依从指南,但上述两项研究均没有分析影响因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治疗的影响因素ACS治疗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经济、患者和医院等因素。首先,医院的资源是决定NSTEACS患者是否进行血运重建的重要因素。GRACE研究发现,有导管室的医院因为有条件、不需转院,进行PCI和CABG的比例较高。
f其次,ACS的治疗决策是很复杂的临床问题,是否进行PCI可能更多与血管造影的特点相关,而并非仅仅取决于患者的危险特征。有多种危险评分方法(GRACE,TIMI,PURSUIT危险模型)用于危险分层;但临床医生并没有常规应用危险分层;况且任何一个危险分层方案都不能完全反映所有患者的危险程度,而患者的临床情况不断变化。第三,患者的某些临床特征也影响治疗决策。GRACE研究中,无胸痛的ACS患者占84,其中238患者最初被误诊。与具有典型症状的患者比较,无胸痛患者接受有效药物的几率更小,住院期间死亡率更高。表现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