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以后,让学生到室外去测量乒乓球台以及篮球场的周长和面积;学习了公顷、平方千米之后,带领学生到体育场去围一个连长是100米的正方形,是让学生去感受一公顷的大小,感知1公顷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之后,怎样去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办法。通
f过学生实验操作,明白长方体水槽中水上升的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通过这些实践性作业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三、作业设计应当多样化数学知识是一种应用性很强的知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数学这门学科,要让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设计多样化的作业。首先设计的题型要多样化,如:填空题、判断题、口算题、列式计算题、应用题等。通过对不同题型的作业进行训练,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巩固,概念进一步明确,计算能力得到加强,审题能力得到培养。其次设计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作业,引导学生改变已知条件和问题,使一个题目变成多个题目进行解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使一个题目有多种解法,通过这类作业训练,让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以及换位思考的习惯。另外,如合作性作业设计、探究性作业设计等都能使学生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总之,设计多样化的数学作业,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帮助。四、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数学课程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学习数学的过程应当成为积极的、愉快的和富于想象的过程,在数学作业中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习数学的过程再不是令学生望而生畏的过程,这应当成为数学课程的目标。基础教育阶段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对学生情感、态度
f与价值观的培养,是实现小学数学教育目标的需要。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学生将学得的知识运用于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取得成效,就会产生“收获”后的喜悦,学习情感就会更加浓厚。例如,学习“分类”这一知识后,可以设计这样的家庭作业:在很多国家,要求人们把垃圾进行分类。那么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如何把垃圾分类呢?通过这样的作业,学生不但学会了“分类”这一数学知识的方法,同时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对学习数学的态度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如果没有过程的体验,知识和能力将停留于记忆性层面,学生很难有对方法的感知,更难有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领悟,这样的结果则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