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律生长于汉任汉使后降匈奴虽然享有高官厚禄但“叛臣”的耻辱在历史上是永远也抹不去的。对此他骨子里是深深的自卑和哀叹因为他永远地失去了世人的尊敬。因此对苏武他既嫉恨又敬佩。嫉恨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敬佩则是不自觉的、潜意识的。于是对苏武就有了关于“死”的讳饰。这里的讳饰反衬出苏武高贵人格的力量也是对人类道德选择的一种潜在导向。
生命短暂死亡永恒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所以大多数人对死亡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恐惧“所畏为忌所隐为讳”对死亡的讳饰因此产生。尤其是对尊者、贤者更是如此因为人们对他们敬爱、敬重有加对他们的逝世深怀惋惜、痛惜不忍心也不愿意直说“死”。例如②致许遐女士的唁电略是女作家丁玲为鲁迅逝世给许广平的唁电。鲁迅是中国人民包括作者所十分崇敬、景仰的人他的逝世正如文中所说是“几十万的青年骤然失去了最受崇敬的导师”是这世界上殒落了一颗“中国最光荣”的巨星作者因此而“非常伤心”。但满篇痛悼情却未见“死”字面表达了作者对逝者的敬重同时对未亡人也是一种尊重和慰藉。这种讳饰在唁电、悼词、慰问信等礼仪文书中运用得较多例如
f③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毛泽东《纪念白求恩》例③的“以身殉职”用得十分贴切即起到了讳饰作用又说明了白求恩大夫逝世的原因——为了革命工作同时也肯定他的死是有价值的是值得纪念的。
④伯承久病终于不治。我和他长期共事相知甚深。他的辞世使我至为悲痛。邓小平《悼伯承》
“终于不治”、“辞世”的讳饰显示了作者的深厚文化素养既为贤者讳又深表惋惜作者多么希望伯承同志病而能“治”希望他此番远行只是“辞”别盼望他有朝一日能回到战友和亲人们之间。
从上述这些运用讳饰的范例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故去者的敬意和对后来人的激励。亲情是人类生活的首要部分尊敬和保护亲者、尊长是人类普遍认同的伦理因此为亲者讳也是讳饰的题中应有之义在礼仪文书写作实践中亦受到人们的重视。例如
⑤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李密《陈情表》
这段文字有两处为亲者讳一是为父亲讳——不说父“死”而说“见背”二是为母亲讳——“舅夺母志”。李密224—287早年丧父母亲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晋武
f帝征召他入朝为官他因祖母年迈无人奉养辞不应命但朝廷不许催迫甚急于是上《陈情表》以表心迹。“舅夺
母志”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