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量保障体系1.引进竞争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在高职教师队伍中树立起竞争意识,关键在于高职院校要引进一系列竞争机制,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和规章制度,打破“吃大锅饭”和“搞平均主义”的传统心理,使教师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以便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1全面真正实施“能进能出”的教师聘用制。改变以往“铁交椅”、“铁饭碗”的传统观念,调动学校领导和教职工的积极性。例如,从聘用制实施之日起,所有引进的教师一律实行合同聘用制,人事关系由省人才交流中心代理;聘用教职工与在编教职工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待遇保持一致,学校为其购买与在编教职工同等保险以及发放同等福利:聘用教职工的教学、科研态度和成果,决定其经济、政治上的待遇,甚至决定其是否被继续聘用。在编教职工则严格实行校内聘任,每年进行一次竞聘上岗,严格考核制度,考核结果决定经济、政治上的待遇以及决定是杏继续聘任。
2完善教师工作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高职教师考核的内容除思想政治考核外,主要是业务工作的考核,包括教师在教书盲人、教学科研方面的成就或缺陷。其中,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针对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实践教学必须成为衡量高职教师教学质量的一项硬指标。此外,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应该确立一个量化标准。
3实行人才合理流动机制。改进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避免“人才单位所有”、“学术近亲繁殖”等现象的发生。为了构建教育人才高地,高职院校要制定“面向社会要人才,深入市场挖人才,不拘一格聘人才,事业福利留人才”的“四才”方针,从而确保“稳定一批骨干,送走一批蛮干,引进一批专干”的“三干”效应。通过实行人才双向流动制度和依法合理的流动机制,实现专、兼职相结合和优势资源共享的目的,逐步实现高职教师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2.大力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1政策扶持,为中青年教师提供“跑道”。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要形成制度并在政策上加以扶持,从上而下统一认识,打破“论资排辈”、“近亲繁殖”、“拉帮结派”等不良现象的束缚,为中青年教师让出一条“跑道”。要让中青年教师唱主角,并实行“一帮一”的“导师负责制”,在老教师的传、帮、带下使中青年教师大胆地承担起教学和科研任务。选拔一批政治思想好、业务基础知识扎实、科研能力较强、在学术上已崭露头角的优秀中青年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进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