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醯醢(xīhǎi)盐梅,以烹鱼肉,(chǎ
)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肉加上酱醋盐等各种材料,适当调和才能成为美味的汤汁。从政治上说,如果君主认为某个方案是正确的,臣子应当指出其中问题,使之完善;如果君主认为某个方案不好,臣子应当指出其中合理的地方,改掉其中不好的方面。因为应该听取不同的意见,才能使一个政策、方案得到完善,国家才能够治理好。如果唯唯诺诺,始终与君主一致,那就没有进步,“同”就像水加水,没有任何味道。
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也是这一思想的延续。“和”不排斥不同。正因为有矛盾有冲突,才能和谐、完备。
过去认为“和谐”就是没有冲突和矛盾,实际上是对中国“和同之辨”的一个误解。如果没有冲突、矛盾,讲“和”就没有意义了。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礼的目的是可以促进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不仅儒家强调“和”,老子也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为什么要讲“和”?当时春秋战国礼崩乐坏,诸侯国战争频繁,所以都期望和平、和谐。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国语郑语》史伯对郑桓公曰:“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涉及到天地万物从哪里来的问题。还说:“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五行是相生相克的,例如水克火,看起来很矛盾、对立的事物,却正是产生新事物的基础。
《周易系辞传》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阴阳相互融合,才能生成万物。这说明,当时思想认为,有冲突才有和谐,有和谐才能生万物。这是当时中国人一个基本的思想。
民间思想中的“和”
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法思想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而秦汉时期,国家的统一,让统治者对“同”产生更多偏好,强调思想要统一。秦朝以法家思想治理天下,对于儒家思想有不同看法,所以有焚书坑儒之事。为了治理的方便,秦朝要求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而汉武帝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这种条件下,“和”的思想到了民间,变成了“草根文化”。民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