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戏,要有相对完整的情节和高潮,老师就是导演。我们的每一个问题,前后要连贯和关联。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从这个问题忽然跳到另一个问题,这样课堂就会很乱,学生也会感到摸不着头脑,稀里糊涂的。一个有经验的老师,往往注重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过渡,课堂的艺术也很大程度上表现在这些过渡上。即使学生讨论有偏离正题的情况,老师也能巧妙机智的把学生给牵引过来。问题的连续性,其实源于教学内容的循序渐进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教师在课前必须认真钻研教材,认真研究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认知结构,这样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才能有一个完整的“问题链”。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一节课的问题,不宜太多,要围绕教学的重点,去设计问题。如果问题多而繁琐,就可能会变成“满堂问”,缺少主次,学生也就抓不住重点了。五、提问要有层次性虽然有了一条“问题链”但是,“链”字上的问题如何排列顺序?总是要分个先后主次吧,这就需要老师把这些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整
4
f合。我想这种整合的方法很多,不同的教学内容,方法也千变万化。但是归结起来,不外乎这样一些:一节课可以由一个主问题统领若干子问题。比如教学小说《孔乙己》,第一课时,我们就可以围绕一个主问题来进行: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然后再设计子问题:一孔乙己的外貌是什么样子?二孔乙己是什么样的身份?三孔乙己会说什么样的话?孔乙己一生有那些遭遇?三个字子问题解决了,那么开头的主问题也就解决了。这种方法是由主到次,由大到小。当然,我们也可以先设计一个个小问题,然后归纳总结,解决一个大问题。所以上面的问题也可以调过来,先解决三个子问题,最后主问题也就水到渠成的解决了。也可以采取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一般的思维方式设计问题。比如《孔乙己》中有四次写“笑”《变色龙》中有四次写,“军大衣”《背影》中有三次写“背影”,,我们知道这些细节,都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但是如何让学生认识到这种细节的含义和构思的艺术?老师不妨先让学生逐一的找出细节,然后再逐一的分析问题,最后再归结起来探讨这些细节的含义和艺术性。而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的教学,由于其本身就有很强的逻辑性,所以,更多的要采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特殊到一般的顺序来设计问题。我到现在还记得在读高中的时候,有一位姓陆的数学老师上的一节课,陆老师从一个普通的三角函数公式不断的变化,推导出三角函数中倍角公式r